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境内的北灵山上,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明珠,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全木结构明代建筑。因奇巧的“杠杆结构”誉满天下,被称为“天南杰构”、“千古奇楼”、“岭南第一楼”等,也相传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
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高阁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是其中唯一一座无重修而完整保留至今的名楼。
1982年,真武阁入选中国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最早入选的建筑型文物之一。
据史料记载,唐代诗人元稹曾经担任容县经略使,他为方便训练军队,便与乾元二年(759年)修建一座经略台,并在台上修建了二些附属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早已毁坏废弃了。
到明朝初年,为祭祀奉祀真武大帝,镇胁火灾,在经略台的台基上修建一座道教建筑的庙宇,名为真武庙。至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当地官府组织乡宦,将真武庙改建为三层木构楼阁,即如今的真武阁。
真武阁的选址和布局,是以《周易》八卦和阴阳五行为准则,其平面布局按照八卦乾南坤北,天南地北方位,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讲究对称,两侧日东月西,体现出真武帝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
真武阁始建于1573年至今近450岁了,它的价值远非它的高龄,而是它的闻名于世不用一根钉构架的独树一帜的结构体系。阁高13.2m,共三层,雕梁画栋,飞脊重檐,檐角上有雕刻精美的云龙,龙口衔着宝球,凌空欲飞。整座楼阁显得雄伟挺拔,气宇轩昂。
虽经历近480年沧桑,但抵御数次强地震的摇撼和暴风袭击却还能安然无恙,可见其建筑构架精巧,技术高超,风格独特,这在建筑史上也十分罕见
进入阁中,一层阁楼中有20根笔直挺立,立于白石墩上的巨柱,而石墩又立在2米深的沙土中。在这20根柱子中,有8根直通阁顶,是二、三层阁楼的支柱。
柱子之间由横梁联结,并用斗拱承接四根棱木,有力地将整座楼阁托住。阁周围没有墙壁,与外面庭院直接相连,宽敞明亮。楼梯旁有一巨石,上用隶书刻“真武阁”三个大字,刀法道劲有力,字体雄浑坚挺。
沿楼梯上二楼,二楼的四根大内柱,尽管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离地约2cm),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它依靠杠杆原理,像天秤一样维持整座建筑的平衡。
原来这4根柱子间伸出三层防子,穿过檐柱,向阁外伸去形成斗拱。斗拱的一端插在4根悬柱上,另一端则承托阁外瓦檐,形成以八根檐柱为支点的杠杆。
杠杆的一端支撑4根悬柱,以及梁架、屋顶和楼板的重量,另一端则支撑瓦檐一些重量。
登上顶楼,其内部的构造与二楼基本一致。
实际上,全阁由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构成,凿榫卯眼,斜穿直套而成,无一钉一铆,也没有一个铁构件。再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形成一个稳固、统一的整体,可谓独具匠心。
相传当年真武阁建成时,要刻石碑留下设计者的芳名。谁知设计者执意不肯,以致今天所有记载都无法查到真武阁的设计者。
不管如何,近450年来真武阁,历经数十次地震和暴风的袭击,仍岿然不动,安然无恙,屹立在绣江江畔,实为建筑史上所罕见,堪称世界古建筑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