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赏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唐)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赏析}

“扁舟共济与君同”与人同舟共渡,相当于“百年修得同船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透露出诗人对越中山水盼想之急切。

3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赏析}

“日暮客愁新“是全诗的核心,整首诗就是抒写”日暮“时分的”客愁“的。

“天低树“”月近人“都是视感上的错觉,但又有强烈的真实感,这是旅途中一番新的印象。

这首吟咏孤舟暮泊时触发的客愁的五绝,纯用白描,却写得意境清迥,深涵不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日暮”可以延伸到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4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赏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前四句寓人生道理于淡斟低唱之中,讲的似乎是平常意思,但经诗人一语道破,变得非常深刻。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出初冬景色,突出怀古主题,最后读羊公碑而为之出涕,感伤之余,深思无尽。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它也为诗人本人树起了一座纪念碑,后人再登岘山,不仅会想到羊祜,也会想到孟浩然。

5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赏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点出“早寒”为下文的思乡交代时令和环境,定下基调。“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自然想到家乡,路途遥远,可望不可及,流露出思乡情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乡泪”“孤帆”,表现出浓烈的怀乡心情,使思想感情一步步深化。“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表现出飘零异乡、羁旅无定的思绪,同时也委婉透露出应试落第之后那种前途渺茫、彷徨苦闷的满腔悲愤情绪。可以延伸到杜牧如下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赏析}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写夏夜乘凉时,对周围景物的细微嗅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可谓极细腻而传神,是全诗中的精彩之处。

诗从日落月升,开窗乘凉开始,以恨无知音、怀想友人结束。感情随时间的流逝,景物的变化和环境氛围的感染触发而自然流动,达到环境与心境高度契合、浑然一体的境界。

7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赏析}

“渔梁渡头争渡喧”与“惟有幽人夜来去”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作者归隐的情趣和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超然态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心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诗的结尾,意境幽静缥缈,令人联想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名句。苏词在这里显然化用了孟浩然诗的语言和意境,但整首词的情调不免有些幽冷。而孟浩然诗却不止有幽静缥缈的意境,而且有“渔梁渡头争渡喧”的热闹场景,全篇就冷暖色调互相调剂,不显得幽冷,这和诗人虽慕隐逸高风而热爱自然、热爱人间生活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