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一般都是如何保存景象人物的呢?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科技发达,当然也没有手机电脑摄像机等工具可以进行拍照留念。古代一般都是画师将场景描绘下来,或者说将人物刻画下来。
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记录真实情景的画作。如果当时有手机和摄像机的存在的话,肯定是拍一张照片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也依旧留存一些晚清时候的古老照片。这可能就让有些人好奇了。晚清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摄影技术的这些照片又是谁来负责拍摄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摄影界的始祖,他也是银版照相法的创造者约翰.汤姆逊。汤姆逊是苏格兰人,他非常热爱摄影,在游历亚洲的时候,来到中国也被我们中国的文化深深吸引。
他游历了许多地方,比如北京、广东、福建、华北地区等。看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优秀巍峨的建筑。也是因为汤姆逊所拍摄的照片,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了晚清时候的人物和一些建筑的真实样貌。
现在艺术馆还保留着他所拍摄的照片。当时拍摄照片还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技术的落后,需要很沉重的设备。一个人来回的搬运拍摄非常的麻烦,这也证明了汤姆逊为了记录花费了不少心血和劳动。
约翰.汤姆逊的在中国的拍照非常出名的便是建筑和人物,人物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拍摄了许多妇女的生活照,为我国研究服装历史和女性晚清生活等留下了非常深重的意义。
汤姆逊在拍摄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记录一下拍摄过程。曾经在拍摄黄鹤楼的时候,便是十分艰难。提到黄鹤楼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游览的地方,也体现了它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的雄伟壮丽。汤姆逊也被黄鹤楼吸引,所以也想拍下黄鹤楼,不仅是自己欣赏也可以给后人看见黄鹤楼真正的样子。
在当时拍摄黄鹤楼的时候,天气非常不好,风雨交加。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好多人都没有见过摄影机,对摄影真的很好奇,还存在着一些警惕之心。
所以围观的群众特别多,这让汤姆逊很难找到一个干净的环境来拍摄黄鹤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有许多的人物入像。于是汤姆逊就把摄像机搬到了城墙内,本来那个时候的摄像机就很笨重。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汤姆逊已经是身心俱疲,在拍摄完后汤姆逊发现还是有很多人爬上墙头来围观。
在他的记录中,这样写到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一般都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想知道是如何摄影的,并且还很怀疑我是不是想要攻打他们的城墙。我清楚地记得,当看到冒烟儿的时候,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恐慌和震惊。
而且古代还有许多封建迷信的思想,他们在想这会不会是摄魂术,因为摄影可以把一个房屋或是人物完全放进一张小纸片里。这种围观的情况并不是只有拍摄黄鹤楼的时候才有发生,而是只要他拍摄的时候都会有许多人来观看。
所以想要拍出好的照片,汤姆逊不仅要搬运笨重的摄影机器,他还要负责清理一下现场的人群。因为在拍摄的时候对环境要求也很高,如果人太多的话就难以对光,便无法拍摄出好的照片。
戏曲学家齐如山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场景,还是汤姆逊在拍摄一家北京的点心铺的时候。当时围观的人超级多,最后约翰汤姆逊不得不学着中国的礼节,作揖才请围观群众退出场外。
总结:因为当时摄影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晚清又由于闭关锁国,外界消息非常闭塞,所以人们对摄影这些外来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期待着但同时也害怕着,期待是那一个机器是如何将场景和人物一一复刻下来的,害怕是怀疑那是不是一种对付他们的武器。
随着摄影技术进入晚清的时间增加,渐渐地这种摄影技术也已被广大群众接受。可是因为技术对于晚清来说还是比较特殊和先进的,所以可以经常拍照的还是一些上层人群,老百姓们也是只有羡慕的份儿。想想我们现在随手就可以自拍,是多么幸福和方便的一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