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一名的由来和变迁

“武昌”,作为一个地名至今已有年的历史了。但“武昌”一名最初并不是今天武昌的名字,而是指今天的鄂州市鄂城区,今天的武昌那时叫“夏口”。武昌城的出现与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密切相关。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年),孙权、刘备联手在“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赤矶山)大败曹操,战后刘备以无栖身之地为由向孙权“借荆州”(荆州南郡南部部分地盘),并允诺:他日夺取西川后归还荆州。东汉建安十九年(年),刘备用计夺取益州(今成都),此时,孙权依早先的约定向刘备讨还荆州,但刘备看到荆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百般拖延不肯归还。这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一语的来历。

孙权恼怒,暗下武力夺回荆州,一统长江中下游之雄心。建安二十四年(年)初,刘备亲率大军攻占了陕西汉中,随后在成都称“汉中王”。同时,命据守荆州的关羽讨伐曹操。关羽是三国时有名的猛将,人称“万人敌”。关羽自荆州起兵攻打据守樊城的曹操的表弟曹仁,将其围困了8个月,其间,曹操派大将于禁率七路大军增援曹仁,关羽用计“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曹操不得不避其锋芒,一时间关羽威震中原,声望达到顶峰。但是关羽却轻视了孙权夺回荆州一统长江中下游的决心。同年10月,孙权趁关羽与曹仁对峙于襄樊,后方空虚之机,一边向关羽示好,麻痹关羽,转头率吕蒙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并与曹操合谋夹击关羽。关羽被迫退走湖北当阳东南之地的“麦城”。这也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走麦城”的故事。

次年,关羽在突围时中埋伏被擒,孙权将其斩首,将首级送给曹操,将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朝操则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安葬于洛阳,而刘备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民间因此说关羽是“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关羽被杀,刘备十分悲痛,发誓报仇雪恨,孙、刘联盟宣告破裂。

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公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刘备起“百万大军”,顺长江东下,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

孙权为西防刘备东进,北御曹操南侵,于公元年,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移到古“鄂国”即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取“都武而昌”之意,取名为“武昌”。当时的武昌周边无险可守,孙权为拱卫都城,于是在黄武二年(年),在长江上游一百多公里的东南“形胜之处”——江夏山(今蛇山)头筑一军事城堡,取名“夏口城”。“夏口”,是武昌古城的第一个名字。

为什么取名“夏口”?因为这座城正面对“夏水”的出江口。“夏水”,历史上也叫“汉江”、“汉水”、“流浪水”。古时夏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出江口,江水呈弥漫状态流入长江。“夏水的出江口”上至荆沙洪湖,下至汉阳以下的阳逻,主要的出江口是指汉阳以上的沔阳地区沿江一带。《水经注》记载:“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应为吴皇武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旁江,开势明远。……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

“夏口城”建在蛇山头,西临长江,东至今民主路横街头,南依蛇山,北对沙湖,夯土筑城,城围四、五里。在临江处的黄鹄矶上建有一军事瞭望岗楼,这就是最早的黄鹤楼。站在冈楼上,远望长江,上下游几十里一望无余,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是座“欲牢不欲广”的军事城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曾盛赞夏口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由此可见,武昌城因战争需要而建,城为战守,楼为瞭望。是魏、蜀、吴三国争战之战略要地,《读史方舆纪要》称:“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西晋太康二年(年),晋武帝为便于管理,对全国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在江夏郡下重设沙羡县,并将县治从涂口(今武汉市洪山区金口街)移至夏口城,至此始,夏口成为一个县级行政中心。东晋太元初,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县治仍在夏口城。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年),设置郢州,管辖五个郡,范围包括湖北钟祥以下的汉江流域,监利和阳新间的长江流域以及湖南沅江以北地区,州府设在夏口,改“夏口”城名为“郢城”,又称“郢州城”。此时的郢州城是地区性行政中心,郢州、江夏郡治所都在夏口城。“郢州城”,是武昌古城的第二个名字。同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沿蛇山脊向东扩展到蛇山尾。城墙“版筑而成,基址坚实,用工缜密”,曾抵御过敌兵十数次进攻。今天蛇山上还留有“古郢州城垣”遗址。

隋文帝开皇九年(年),改“郢州”为“鄂州”,18年后朝庭改“州”为“郡”,把“鄂州”改为“江夏郡”,同时把郢城府所在的“汝南县”改名为“江夏县”,从此江夏就专指武昌,一直到清代。当时江夏郡下辖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洪山区范围)、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永兴(湖北阳新县)、蒲圻四县,郡府设在江夏县。“江夏”,是武昌古城的第三个名字。“江夏”一名历史久远,取“长江与夏水在郡内汇合”之意,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年设立。《汉书·地理志》“江夏,高祖置,属荆州”。

唐高宗武德四年(年),唐军攻占江夏郡,将“江夏郡”改回为“鄂州”,州治仍在江夏县。“鄂州”,是武昌古城的第四个名字。

唐宝历元年(年),朝廷命宰相牛僧儒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到任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奏准朝廷将汉阳、汉川两县划归鄂州管辖,以解决双城隔江并立,管理机构重叠,徒增成本,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在历史上首次将大江两岸组成一个行政区管辖,尽管只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为一千多年后武汉三镇合并为武汉市埋下了伏笔。二是为解决郢州城面积太小,土筑城墙屡修屡坏,劳民伤财的状况,上奏朝廷扩修鄂州城。扩建后的鄂州城在郢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扩展,北到凤凰山、螃蟹岬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西达蛇山头,东至蛇山尾,城墙周遭约15华里,全部为陶砖结构。这是武昌古城的一次大规模扩建。

元朝至元十六年(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全国共分为十个行省外加一个中书省。“湖广行省”管辖湖北、湖南、广西全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其省府设在鄂州城,同时将鄂州改称“鄂州路”。此时,武昌又成为大地区行政中心的治所。元成宗大得五年(年),又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其省府所在地“鄂州”改名为“武昌”,而原“武昌”改名为“鄂州”。“武昌”,是武昌古城的第五个名字。从此“武昌”作为老夏口城的新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周德兴画像

明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湖广行省改为湖广承宣布政司,改武昌路为武昌府,两级治所都设在武昌城,同时江夏县衙也附设在城内。明洪武四年,明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奉旨拓修武昌城,按王城的规模和形制,历经十年方才完成。拓修后的武昌城,在鄂州城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拓展:东自双峰山长春观、西至黄鹄矶头,南到巡司河,北止凤凰山、螃蟹岬山脊,城墙周长20华里,开九门,城外南、北、东三面有护城河,长22华里。蛇山横贯城中,南面建有城中之城“楚王府”,与南京城、西安城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今天所称的武昌古城就是指的明武昌城。

从武昌城的五个名字的演变——夏口、郢城、江夏、鄂州、武昌可以看出,每一次城名的改变,就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政治、军事地位的上升,由建城之初的一个军事城堡,逐步发展为县级治所,州级治所、省级治所,直至江南五省的大地区行政中心,这也就为今天武汉市全国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3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