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江湖,为何吸引李白王维岑参

编/者/按

古韵与新风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每一座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报社、网易云音乐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特别支持的年度国风音乐传承创新项目《古城新韵》,围绕重庆、敦煌、上海、长沙、苏州、武汉推出6首城市单曲及1首城市大合唱,一场”好听有料“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

00:24

听一首歌,恋一座城,欢迎收听:

写在前面

提到江城武汉,不得不说江湖与码头。

在由歌手万茜演绎的《江城笛》中,唱出了文人墨客“烟波江上携手盼归期”的场景,自古以来,这座城市的“人才基因”就在江边流淌。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如今,这片“江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江河湖海,成为人才、政策、环境“通江达海”的创新创业“新码头”

“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12月8日,由歌手万茜演绎的《江城笛》上线,词曲穿越古今,把文人墨客“烟波江上携手盼归期”、“碧空尽,孤帆远影随长江入天际”等场景,演绎得恰到好处。

“江城”武汉

有人说,“武汉是水做的”。诗人李白用“江城”来形容这座被长江和汉江一分为三的城市,他在唐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写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江湖多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码头,而武汉的码头不仅分布广,而且地位尤为特殊。它九省通衢,通达天下,像是“中转站”般的存在。不仅往来的客运货物要途径此地,文人雅士或因升迁、或因贬谪、或是恰巧路过,也多在武汉“经停”。于是,千余年来,风华绝代的英雄豪杰、贤人逸士、才子佳人均在此交汇,“人才基因”悄然在武汉江边流淌开来。

武汉码头

春秋时期,孔子来楚国推广其政治主张,途经武汉时,曾差遣弟子向当地人“问津”——即询问渡口码头的位置,“指点迷津”即由此而来。

之后,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在武汉相遇,伯牙弹奏《高山流水》,子期领悟其中“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之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在武汉发生,“知音文化”在上千年的浸润下被当地保留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唐代,文人骚客们在武汉南来北往得更加频繁:

王维“送康太守”,

温庭筠“送人东游”,

王昌龄“送人归江夏”,

岑参“送费子归武昌”……

最夸张的是诗仙李白,他在武汉迎来送往不低于十次,包括:

“送储邕之武昌”

“送黄钟之鄱阳”

“送二季之江东”

“送孟浩然之广陵”

堪称“武汉社交小王子”。

《江城笛》词作者良朋写道:“黄鹤楼前,谁记得离别那一声叹息。”黄鹤楼几经沉沦,从三国时期的军事瞭望台,演变成诗人的观景台,如今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众多声光满纸的佳作存于唐诗宋词的长卷之中。在诗人们的感召下,武汉成为一个文化名城,游人至此,最喜欢登上黄鹤楼,眺望长江,感受一下缥缈的烟波。

黄鹤楼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屈原、李时珍、发明家毕昇、国学大师熊十力等诸多名流。

当下,武汉的“江湖”依然极具吸引力,却不只传统意义上的江河湖海,已然成为人才、政策、环境“通江达海”的创新创业“新码头”。

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武汉建有89所高校,是世界高等人才最多的大学之城。学校大多依水而建,大大增添了万大学生的就学舒适度,国内外名校纷纷“艇”进东湖,互相比拼水上实力。

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第三届“同城双星”龙舟友谊赛。

武汉体育学院举行水上运动项目表演庆祝六十周年校庆场面精彩。

高校云集的结果就是人才纷至杳来。从武汉走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