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家吴军的语文课,可复制操作性

看到年高考语文作文,很多网友表示这也太难了吧,一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你看全国卷I通过管仲、鲍叔牙、公子小白的故事,让你谈谈看法。二是感觉处处可说,却不好找新颖的角度,让文章出彩,比如新高考卷I就紧跟时事,让你谈谈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当然这些对正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小菜一碟,各种素材早已烂熟于心,相反大学生与职场人士则心生疑问,这则材料讲什么来着,纷纷发微博感叹高考作文太难了,现在都看不懂了。

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似乎正在丧失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大学开设语文、阅读赏析、写作的课程少之又少,仿佛过了高考,语文知识点和方法就都传授完了,未来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最近我正在学习吴军老师的《阅读与写作》课程,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课程中获得新知和心得,也阐述一下我是怎么通过这门课程找到心仪的工作的。

吴军老师是原腾讯的副总裁、前谷歌高级资深研究员,他可不是什么文学专业出身,而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书《文明之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道》都在市场上热销,带给年轻人以启发。

一、阅读与写作路上的拦路虎

公开演讲的怯场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公开发言很紧张,明明准备了稿件,上场发言大脑一片空白。很多人将这一点归结为紧张,实际上本质原因还是准备不充分。

想要在别人面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需要在私底下下功夫。比如写逐字稿,不单单是写出演讲的框架,也要标注出讲稿的重点,有没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否需要停顿给读者时间思考。

我在面试或公开发言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表述混乱没有条理,通过吴军老师提供的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可能问题的答案,最后的面试基本上都能够拿到offer。

胸有点墨却表达不出来在学校或职场中,我们往往有遭遇提笔忘字、下笔迷茫的尴尬,一说要交什么材料,立马想到的是打开百度,找度娘,寻个模板抄一抄,很少动脑子就构思内容,这也许是现在朋友圈,图片多于文字的原因吧。不知道你是否发朋友圈却写不出文字表达自己心境的无奈。

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其实是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的过程。马东曾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多么希望能准备表达心中所想,从而消除误解,提高做事效率。如果给你一段话你能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或表达背后的隐含意义,那便达到了合理的阅读理解。

但也要注意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存在用词用语的区别、表达结构的区别、信息方向不同、逻辑复杂度不同这四个方面的差异。

你的表达难以引起共鸣在学习或职场中,你是否遇到演讲时,底下听众都在玩手机的尴尬,还有辛辛苦苦码出来的文字,阅读量寥寥的心痛。这是我们在表达上没有把握读者与听众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容上没有吸引力或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建议。

二、一个人的书单就是他的精神历程。

一个人的书单就他的精神历程,那么你的书单里有多少书呢?哪怕最近你没有读书,也不用慌张。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当下依然是阅读的黄金期。

1.快速构建知识体系

阅读“正统文献”或作品,即领域或行业被主流所认可,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可以从教科书开始。文艺复兴时,米开朗琪罗等人会使用基准线来校正作品,来满足艺术家的感觉和数学家的思维。基准线思维就是新领域的基石。读权威的综述文章。权威综述文章往往包含着该领域的前沿的研究进展,从而完成对新领域知识从下而上的构建,可以用来区别民间高手和专业人士。专业走正统道路的好处在于,便于与专业人士交流。读有趣的专著,倾听专业领域的不同声音。有趣的专著往往内容上有新意,为博眼球可能是一家之言,甚至观点比较偏激,但因为前期,你已经具备了知识体系的基准线,那么专著不会干扰我们的基本认知观,相反还能丰富我们的认知体系。

2.提高阅读速度

人的阅读速度受到人脑接受信息的带宽和人眼识别图像的速度的制约。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吴军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调整书本的位置,把书离远些,接受的信息增多了,便可以提高30%的阅读速度;学会用语音辅助阅读;遇到不认识的词,不要停,跳过去。提高阅读速度后,你可以合上书,看看你对书中主题思想、作者的态度,也包括特定内容的具体信息理解情况来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也可以我们常用的6W1H的方法看看是不是理解了书本的内容。

3.阅读兼顾广度与深度

目前市场上的书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不能一一穷尽,那么该兼顾广度与深度。我们可以使用分层阅读来兼顾知识面、知识完整性和深度。

吴军老师将书分成三类:浏览的书,可快速翻阅,将有价值的信息做上标记或笔记;细读的书,逐句读完,写上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典藏的书,长期放在书架里,毕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用到。

这样我们便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提高阅读的广度,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再加上深度阅读,用经典的内容构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去伪存真。

三、写作是心灵的精华

1.从害怕写到天天写的五个阶段

提笔前,先找一个有趣新鲜的题材。让我们感到原来如此或者“原来不过如此”的见闻都可以成为写作题材。将主题画面凸显出来。宛如一张照片突出其主题信息,能让读者一眼看到亮点。形成有动感的故事。用一组照片来讲述故事,此时需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让读者产生共鸣,注意表达对象的特点,考虑到对方的知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形成自己的风格。千古文章一大抄,模仿一个人的风格,是廉价的复制品。徐悲鸿先生产生自己的风格是在了解至少个个艺术家风格的基础上。

2.让细节丰满的几个重点

比喻。文学家秦牧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了,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可以终身记住。比喻用得好可以让外行人准确了解你的表达,其基本原则是由简喻难。高超的比喻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让人产生美感、创造,浓缩某方面的概念。寓情于景是写人心理活动的好工具。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首先需要考虑人们已经习惯的思维定式,比如红色代表炽热热情,蓝色代表深沉悲伤。之后通过不同人看同一景致的不同态度,折射他们的心情,从而可推测人物的性格。同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表达的是思乡,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却是对友人的不舍。最后需要在情和景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从而保证逻辑上的通顺。

文学作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清晰表达心理感受,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就像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在他的言语里,而是在他隐秘的内心活动中。”描述内心活动,可以直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或别人的评价间接反映。写任何东西,都应该像讲故事,写小说一样。这其中写作顺序很关键,采用顺序逻辑比较清楚,读者理解容易,不过把控不好就比较容易出现流水账、跑题、结构松散的情况。倒叙,是先展现结果,引发读者对过程的兴趣。叠叙是从一个时间锚点出发,再用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或者跳回到最早的时间,再按照顺叙的方式讲,它结合了顺叙和倒叙的优势,不过运用不好,往往造成误解。

3.写作技巧

把文字写出魅力,有5个常用技巧:设置悬念、有张有弛、管中窥豹、点睛之笔和反讽手法。

四、总结

为什么让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教我们阅读与写作?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课程内容严谨,逻辑清楚,不仅有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论,还有吴军老师对名著的鉴赏与思考,从教你怎么读、怎么写到展现阅读与写作的最高境界,为我所有,给我启迪。

二是课程内容的可复制性与可操作性强,综合考虑科学性与文学性两方面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移植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中。

三是吴军老师丰富的学习与工作的经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的吴军老师总会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见解与看法。

您心动了吗?您还有什么好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吴军《阅读与写作50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