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有很多好朋友,最知名的要数杜甫了。还有高适,还有贺知章。贺知章是第一个发现李白诗才的人,他称李白为谪仙人,这个美谈一直流传到今。
但是李白的这些朋友都结识得比较晚,结识得最早的朋友应该是孟浩然了。那个时候李白刚出川,在湖北安陆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结实了大诗人孟浩然。
李白和孟浩然经常结伴谈诗,谈隐逸和求仙修道,也常常登上武昌的黄鹤楼抒发抱负情怀。由此李白和黄鹤楼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不少描写黄鹤楼的经典之作。
人以楼传,楼以人名,名人和名楼相得益彰。不只是李白,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王之涣和鹳雀楼,范仲淹和岳阳楼,王勃和滕王阁,也莫不如此。
记得崔颢游黄鹤楼留有一首诗叫做《黄鹤楼》,它是古今黄鹤楼诗词中的杰作。虽然作为七律它在平仄押韵上有点不规范,但是那行云流水似的写作特色,已经使它成为了无人能及的经典之作。
一天李白登上黄鹤楼,他看到了崔颢的诗歌,很是佩服,连忙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是一个浪漫的大诗人,他不可能认输。后来还仿照崔颢的格式写了《鹦鹉洲》,直到最后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并驾齐驱,才善罢甘休。
其实写黄鹤楼,李白还有一首诗很成功。虽然这首诗是送别诗,重点不在写黄鹤楼,但是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而且诗歌的题目开头三个字就是黄鹤楼,这首诗就是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
孟浩然比李白年龄大,诗歌上也有了很高的成就,他求仕不得,隐居在故乡鹿门山。孟浩然的隐士风度和山水田园诗风格,李白非常钦佩。
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就写了这首诗来送行,诗的题目就叫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唐朝的时候,扬州和成都是两个最富庶的地区。扬州的物可以通过大运河运送到洛阳,然后通过陆路转运到京城长安。
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所以诗里称为故人。黄鹤楼就在武汉武昌的江边,李白设酒饯行后,并题诗相赠。孟浩然坐上船只,向西告别了黄鹤楼,向东顺流而去。
此时正是烟花三月,百花盛开,黄鹤楼周边春意盎然,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扬州的美景就更不必说,那里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杜牧的诗歌里多有描写。
李白诗中这前两句不只是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更主要是写出了黄鹤楼这样一个名胜古迹,写出了阳春三月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光景,用以烘托分别的气氛。
孟浩然越走越远,李白站在江边挥手致意,目送着船帆,直到水天相接之处,直到只剩下一江波光粼粼的春水。可见李白与孟浩然离别场面的壮观和与众不同。
诗中唯见长江天际流,前景是如此广阔,一点离愁别绪也没有。这不只是写送别场面,而是写两个大诗人的情谊和胸怀,预示着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前程。此时是开元盛世,也是大唐气象的象征。
这样雄伟壮观的诗句,与两个大诗人,与黄鹤楼这样的名楼联系在一起,已经足够分量了。纵观古往今来的吟咏之作,又有多少能与李白这首诗歌相媲美。
当然李白还有一首诗,叫做《黄鹤楼闻笛》,也叫做《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这首诗也写了黄鹤楼,它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怎么样呢?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晚年的作品,诗人受永王李麟事件的牵连,流放夜郎,途径武昌时所作。诗中虽然也安排进了长安、长沙和黄鹤楼这样的名城名楼,但它的影响却没有前面那首诗那么大。
因为李白的心情不一样,他引同是贬谪之人的贾谊为同调,他在黄鹤楼听到的吹笛之声,那是《梅花落》的曲调。江城五月落梅花,那落下来的只是笛声,但是由此联想到冬天的梅花,不由得令人心寒。
所以诗人李白与黄鹤楼的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还要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最佳。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起,让李白、崔颢和黄鹤楼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熠熠生辉。
同时这首诗写黄鹤楼送别,也见证了李白和孟浩然开元盛世时期这样两个大诗人的深情厚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