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热持续的升温,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些优美的古诗词里,很多人也发现了读书和“行路”都是相互依偎,密不可分的。很多如画的江山也蕴藏在一首首回味无穷的诗词里。古典诗词的世界,总有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意境,这种意境也深藏在美丽的风景之中。
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作为嘉宾的康震老师去了武汉的黄鹤楼,又出了很多关于黄鹤楼的问题。黄鹤楼自创建以来就吸引了历代众多名人志士,并在这里题词留诗,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近多篇(首)。
我们很多人最早知道黄鹤楼都是从两位唐朝诗人的诗句中,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此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军事价值的同时,逐步演变成为了一座观赏楼。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早已经不是最早的那一座了。在唐永泰元年(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但是当时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民间曾经流传着“国运昌则楼运盛”的说法。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年),毁于光绪十年(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在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米的蛇山峰岭上。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新“黄鹤楼”是在年6月落成的,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加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可以说,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我们登上黄鹤楼,不仅仅能看到美景,还能使心灵与古典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也是黄鹤楼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的魅力所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