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仙”李白的一生有多传奇,有史料为证,其顶峰时期:唐玄宗降辇步迎,杨贵妃为其研磨,高力士为其脱靴。
试想,在当时那个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能有这么高规格的待遇,那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没谁了。
在当时,他的才情与他的诗一样,不仅有名,而且遍布四海。然而,在其风光的背后,也折射出他郁郁不得志的人生。
据说,李白七岁就能作诗,年少时就有着很强的抱负心。至25岁时,李白怀着远大理想离开故乡,梦想仗剑江湖,开创一番事业。在其年轻时作品《别匡山》中可见一斑:“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之后,李白一边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朋友,一边寻找进仕途的机会。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作品,其中有名的《静夜思》、《越中览古》、《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诗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做的。
然而,世事无常,梦想与现实常常是阴差阳错。几经周折,他所梦想在仕途大展拳脚的抱负始终没有大的进展。相反,他的诗词却名声在外,被人争相传颂。
经历了蹉跎岁月和献赋谋仕等一系列沉淀之后,李白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天宝元年(公元年),李白受诏觐见唐玄宗。
相传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并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唐玄宗李白的诗的喜爱程度跃然纸上。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见面当时除了交流诗词歌赋,唐玄宗还问了一些当时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可见,李白那时的理想,不只是琴棋书画、诗书礼乐,还有迫切的政治抱负。
自此之后,李白顺利当了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别宠信,每逢宴席、郊游等活动,必然要叫上他,这份美差也让同僚们艳羡不已。
实际上,供奉翰林在唐朝只是陪侍在皇上身边的一个由艺能人士专门组成的文艺机构,说白了就是给皇上写写诗文,提供娱乐而已。这份差事虽然最接近核心统治层,但没实质权力,只在皇帝娱乐时发挥效用。有名的《清平调》就是这一时期所做,细致描绘了唐玄宗与杨玉环同赏牡丹花时的情景。
渐渐地,李白发现深宫之中的纸醉金迷、酒以自昏秽和竞相献媚,跟他梦想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状态,现实与抱负间产生了巨大反差。加上同僚的嫉妒,不断有人进谗,唐玄宗也逐渐对他疏远,于是李白选择离而出走。
此时,已经中年的李白,之所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诗情才气。说白了,唐玄宗认为李白舞文弄墨是高手,参政治兵那是不行的。
一种苦苦追寻却得不到的苦,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开始成为李白诗词中的主格调,抒发他在政治上的不被重用和无所依靠的情感。
李白开始寄情山水,喝酒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寄情于山水,抒怀于诗作中,于是成就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
61岁时,李白在病榻上写下临终绝笔《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诗中,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回顾与总结,流露出对人生无比眷恋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正如后来知己好友杜甫对他的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事实如此,李白与其过人的才华,确实做到了千古留名。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李白晚年,正逢安史之乱,这时61岁的李白,还想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或许,在李白的心中,纵横沙场、金戈铁马才是他最想要的人生。
作为浪漫主义者,李白是个豪放洒脱的人,他的感性多于理性,从他众多的诗文中不难看出,李白不适合为官从政,诗人,或许就是他的宿命。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的才情他的诗,掩盖了他的众多遗憾,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大诗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