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学习古诗往往从《唐诗三百首》开始,一般只是理解赏析和背诵,等我们开始学习自己写诗的时候,才会惊讶地发现这本书里有许多奇怪的不合律的律诗,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还有几种变体,我在《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老街味道》《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两篇文章里详细讲过。因为因为格律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格律诗完全成型的唐朝也是如此。我们奉之为圭臬的《唐诗三百首》就收录了各种不合标准各律的律诗。后人创作律诗时越来越严格,这些不合标准律的律诗在中唐以后就非常少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诗与真正的标准“格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三百首》所选七言律诗,共53首,分盛唐中唐晚唐盛唐,可见蘅塘退士认为初唐的七言律诗好的不多,初唐唯一的一首被选入的标准律诗他还归类到了七言乐府里,就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五言律诗有80首,其中有不少不完全符合格律的情况,很多刚开始学习格律的朋友拿起《唐诗三百首》很容易看得稀里糊涂。
我以前曾经写过两篇文章《老街味道唐诗三百首格律浅析上篇乐府与古体诗》《唐诗三百首格律浅析下篇律诗与绝句》,按照各体目录大概说了一下。今天单独的详细讲解一下《唐诗三百首》里面除了那四种基本格式以外,还有12种不同形式的律诗。
1、偷春体
偷春是一种比喻,就是指冬天的梅花先春天一步提前开放,实际就是指格律诗中第一联就对仗,而应该对仗的中间二联反而有一联不对杖,例如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第一联和第三联对仗,第二联反而不对仗,这种诗就是标准的偷春体律诗。但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所以上下句的平仄并没有严格对仗。下面这一首李白的《送友人》因为第一句是仄收,所以第一联是完全标准的对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另外还有常建的一首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这样的偷春体,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还是三仄尾,后面也会说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蜂腰体
盛唐五律中比较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蜂腰体诗作。就是首联、颔联、尾联都没有对仗,整首诗只有第三联颈联对仗。类似于蜜蜂之细腰。如王维的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只有第三联“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对仗。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通篇不对仗的律诗
这类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专门提到: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我们看看这首《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还有僧人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也是通篇不对仗。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4、鲤鱼翻波
鲤鱼翻波就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不算拗体,不用救拗,属于格律诗的正格。但是第一个字不能仄,否则就是孤平了。这种句子一般出现在第七句,也有很多出现在其他句子里,不过一定是单数句。用在第七句如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出现在第三句,有李白的《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情人怨遥夜。张乔《书边事》,春风对青冢。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出现在第五句有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5、三仄尾
三仄尾是指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的句子(平平仄仄仄),这种句子都出现在上联,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体无论初盛唐晚唐都有这种常见的诗体,属于格律诗的正格。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另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中唐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晚唐五代时期的韦庄《章台夜思》,“乡书不可寄”;还有马戴的《灞上秋居》有“空园白露滴”;上面提到过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有“天秋月又满”等等。和鲤鱼翻波一样,第一个字不能仄,必须平,否则就是犯”孤平“,就不能说是格律诗了,如孟浩然《留别王维》第七句”只应守寂寞“,仄平仄仄仄。
6、半拗体
仄仄平平仄的一种变格是仄仄仄平仄,这叫做半拗体,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救拗的方式是对句平平平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即可。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第一句“静夜四无邻”,“四”半拗。对句“荒居旧业贫”,“旧”是仄声没有救拗。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张籍的《没蕃故人》“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长“救拗”断“,这是对句救拗。许浑的《早秋三首》”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也是对句救拗。半拗体救拗与不救都行。
7、孤平
孤平自古以来没有严格的定义,现在一般认为有王力、王世贞、启功的三种说法,细节就不说了,不清楚的可以看看《老街味道关于孤平王力启功王士桢三人怎么说?》。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第一句”蜀僧抱绿绮“,孟浩然《留别王维》第七句”只应守寂寞“,《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是平平仄平仄的第一个字用了仄声。这三个例子是王士桢和启功对于孤平的看法。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四仄与五仄的拗体
这两种拗体在《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都讲过,句式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几种,例如李商隐的《落花》中”高阁客竟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平仄仄仄仄;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五连仄没有找到,在绝句里有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对句救拗的方式是一样的,平平平仄平。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9、三平调
三平调就是指平收押韵的这一句,收尾三个字都是平声。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第二句“晚家南山陲”和第八句“谈笑无还期”中的后面三个字都是平声,这就是“三平调”,古体诗常常用这种句法。三平调是格律诗的大忌,如果有三平调就不能称为格律诗。特别第一句“晚家南山陲”是仄平平平平,完全不是律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还有刘昚虚的《阙题》中第二句的“青溪长”也是三平调,而且最后一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也不是标准的律句,后边都会说到。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0、孟浩然拗体
仄仄平仄平,这种拗体在《唐诗三百里》好像只有孟浩然在用。从对句”平平仄仄平“来看,出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孟浩然的这种句式是把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颠倒了。孟浩然至少有两首用的这种句式。如《岁暮归南山》的第一句”北阙休上书“和《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第一句”八月湖水平“。这也不是律体诗的句式。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1、崔颢的半首律诗·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这么一句: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崔颢的《登黄鹤楼》就是这一种吧,上半首完全就是古体诗,下半首是标准的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和李白都有标准的格律诗作品,可是最好的诗却不完全合律。崔颢在《唐诗三百首》种的《行经华阴》是一首标准的七律,他: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12、李白的失黏律诗
李白在《唐诗三百首》中是唯一的一个人,每一种诗体目录下都有他的诗作,这一点杜甫都比不了。李白的七律历来评价都不高,孙洙只选了一首七律,说明了他也认为李白的七律远远不如杜甫、李商隐等人,李白的这首律诗上下都失黏,被称为折腰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语
以上的内容中第一部分是1、2、3,讲的是对仗的三种形式:偷春体、蜂腰体通篇不对杖;第二部分4、5,讲的是平平平仄仄的两种变体,这两种变体都当作正格的格律诗看待,三仄尾和鲤鱼翻波;第三部分讲的是拗体,第6,半拗体是可救可不救的拗体。第7、8是必须要救的拗体,如果不救拗就不能算作律诗;第四部分是完全算作出律,不应该算作律诗了,第9三平调和第10仄仄平仄平。第五部分说的是《唐诗三百首》里的七言律诗,我看的不是很仔细,好像只有这两首不太合律。多说一句,《唐诗三百首》里的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基本都是标准的律体诗,而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中有很多的古体性质的诗。
老街整理这篇文章算是给自己写篇读书笔记,同时也能够给工作比较忙碌的诗友们一点参考。蘅塘退士的这本书不是按照格律和非格律划分的,因此乐府里有个律诗也有非律诗,绝句里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特别是五七言律诗中有很多不完全合律的律诗,很容易给初学者造成困惑。上面提过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到过“古律”与“今律”,这里面的好多律诗应该算是古律了。《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但是一般的赏析都不会提及诗体的问题,希望这几篇关于唐诗三百首的文章能够给大家一点点帮助。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