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李白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副狂放不羁的形象。他的很多诗句也确实体现出这一点,洒脱豪爽,快意江湖,左手持酒杯,右手提笔,对月长歌,笑傲人生。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然而这只是李白多重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准确地说只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理想化人生。真实历史中的李白,活得远没有这么轻松洒脱,远不是什么潇潇洒洒、诗酒年华。他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和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一样,终生为了生计前途而奔波不休,在名缰利锁的桎梏中步履艰难。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满腹才学的李白,毕生没有走科举应试之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也更为坎坷的道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走四方,为五斗米折腰,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他们的赏识重用。仅从他的诗作中就可获知,他先后拜谒过皇帝唐玄宗、玄宗之皇妹玉真公主、永王李璘、大将哥舒翰、宰相张镐等人,向他们献上过自己的诗文。
可惜李白时乖命蹇,他拜见了这么多皇帝公主、王侯将相,却始终邂逅不如意,要么干不长久,要么被直接拒绝,要么甚至因此而获罪,年华老去而富贵不来。结果李白的一生就像茫茫江海中的一叶扁舟,漂泊无定,前途渺茫而不可知,天地之间不知何处是归宿。读万卷书做到了,行万里路也做到了,当万户侯却未能如愿。
天宝元年李白获得唐玄宗赏识,就职于翰林院。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差距实在太大,李白不仅未能一展抱负封侯拜相,仅仅两年多后,他就丢了饭碗,在失意中离开长安。此后十余年间,他以东鲁为中心,周游四方,经常好几年不回家。天宝三年前后,他在洛阳偶遇诗人杜甫,彼此都被对方才华折服,由此揭开了两人之间的一段友谊。他们先后结伴同游梁宋一代,后来又在天宝七年再度相逢,同游齐鲁,两人意气相投,诗酒唱和,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两人分手后,从此天各一方再未谋面。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成为永王李璘的幕僚。他满心想跟着李璘干一番大事业,谁知永王李璘却图谋不轨,举兵反叛朝廷,想割据江南称霸一方,结果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兵败身死。李白也受到连累获罪,被流放夜郎。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好友李白的未来极为忧惧。在惴惴不安中,他把对李白的牵挂之情写成诗句,即闻名后世的《梦李白》二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关切之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生怕李白在流放途中遭遇不测,“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他还对李白的郁郁不得志的往昔进行了回顾:“出门掻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最后结尾两句诗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一语成谶,十个字准确预知李白的人生结局。
乾元二年,李白被遇赦放还。此后他生活穷困潦倒,连维持生计都成问题,只得投奔当涂的族叔李阳冰,寄人篱下勉强度日。上元三年,李白在贫病交加中病故,去世时儿女都不在身边。李白和第一任妻子许氏生了一子一女,儿子李伯禽,女儿李平阳。许氏很早就病故,李白又长年流落天涯,只得把一双儿女扔到家中,由亲族代为照看。李白在金陵期间写下的《寄东鲁二稚子》中,表达了对他们姐弟两人的思念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说的就是这姐弟两人。两人都没能受到良好照顾和教育,长大后都务农为生。
听到父亲病逝当涂的消息,李伯禽赶到当涂,因家境贫困,无力把李白遗体运回东鲁,只得就地安葬。李伯禽也从此定居当涂,继续种地为生。李伯禽有一子两女,也就是李白的孙子和孙女,孙子出游失踪,两个孙女嫁给当涂农家。李白才如湖海,名高山岳,他的子女后人却都成了唐朝普普通通的农民,勉强糊口度日。
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仰慕李白的盛名,专门访查了李白的后人,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两人都成了饱经风霜的农妇。范传正深感同情,出资给李白重新迁葬,并且免除了他的孙女的赋税徭役。李白身后之凄凉寂寞令人叹息,但他留下的一篇篇华彩诗篇却让他名传千古,看来杜甫不愧是他的知音,对他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故此才会写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精准“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