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痛悼

2月22日

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

向欣然先生

在上海因病去世

享年81岁

向欣然先生是浙江镇海人,他年来到武汉,先后就读于汉口宁波小学、文华中学,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年分配到中南建筑设计院,年参与黄鹤楼重建工作。

他不仅是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还设计了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两项工程均获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年黄鹤楼施工时,向欣然先生在大匾前留影图源: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

去世之前,向欣然先生一直致力于《黄鹤楼志》(版)的编撰工作,该志目前已初步定稿,即将出版。

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先生当年绘制的黄鹤楼印象草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廖雪明摄

“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

年6月,78岁的向欣然曾在家中接受了记者采访。

“为黄鹤楼,我做了三件事。”说起黄鹤楼来,老人双眼闪光,眉宇间也带着自豪,“第一件是设计出它的样子,并建造完成;第二件是明确它的功能,曾有人提议做酒楼,有人建议当博物馆,而我认为它应该展现黄鹤楼的历史文化,体现它千余年的历史深度;第三件是将它建成公园景区,而不是孤零零一个楼。”向欣然说,从年启动重建计划到年公园最后一个景点完成,历时22年,这项工程几乎占据了他整个职业生涯,“我自己有两个儿子,都事业有成,我把黄鹤楼当作第三个儿子,它的每一个台阶、每一块砖,我都了熟如心。”

回想黄鹤楼的重建过程,可谓每个环节都一波三折。

比如,为什么要重建?重建前,有据可查的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清朝的同治楼,建于年,年毁于大火。之后不少人陆续提议过重建,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均没能实现。年湖北启动重建黄鹤楼工作时曾遇到不小争议,当时有人觉得物质条件这么有限,花几百万修这个楼干什么?还有人觉得,建黄鹤楼会收不回成本……最终证明,重建黄鹤楼,对武汉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延伸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包括投资回报也超过了预期。”

设计师人选也经历变更。“最初这个项目并不是交给我,是由另一位资深建筑师负责,我那会还没40岁,只是帮他绘制效果图。后来院里特别成立了黄鹤楼方案设计攻关小组,我也在列,负责设计辅助方案。没想到大家的方案经过多次修改、调整、评审、讨论,我的补充方案反客为主,被确定为推荐方案。”巧的是,据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资料显示,抗战结束后,湖北曾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主持重建黄鹤楼,后来计划搁浅,梁思成与黄鹤楼擦肩而过。若干年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向欣然,成为了黄鹤楼工程的总设计师。

“我一直在想,这个楼修起来,怎么能让人一眼认定它就是黄鹤楼?它必须保有黄鹤楼的历史基因。权衡再三,我选择以清朝的黄鹤楼为设计原型,就是因为这幢楼在很多人心中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有历史照片留存,它能与人们更好地产生共鸣。在造型上,考虑到重建后它位于蛇山上,因此我的设计为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任何角度看都巍峨壮观。”年2月,向欣然提出的“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进行再创造”的新黄鹤楼方案获批,历时1年7个月的黄鹤楼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才画上句号。

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室内设计、黄鹤楼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等考验。“在黄鹤楼工程实施的第一次各方协调会上,市领导问我: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我回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向欣然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向欣然笑着说,当时口出“狂言”,其实自己是有底气的。在建设过程中,他全情投入,全部张设计图纸基本上全由自己手绘完成。由于极度劳累,这位身高1.8米的汉子体重直降到斤。“年黄鹤楼竣工落成典礼上,我只想大哭一场。”向欣然说,他多次看到游人掏出黄鹤楼的老照片与新楼比对,“对,黄鹤楼就是这个样子”“比以前的更好看”,这些评价让他备感欣慰。

随后,向欣然继续推进黄鹤楼公园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搁笔亭、涌月台、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景观式服务建筑,“年退休前夕,我刚好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的设计与建造。”

如今的黄鹤楼游人如织,是无可争议的武汉城市名片。“能参加黄鹤楼的重建,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说,黄鹤楼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就算退休后,他也仍在为黄鹤楼做咨询提建议,“做这些事我不拿一分钱,我会终身为黄鹤楼服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致敬大国工匠

向老一路走好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长江日报、湖北之声、湖北日报值班编辑:来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