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长江中的白帝城、神女峰等著名风光。在那里,唐朝诗人留下不少名篇。本期说说长江水域的洞庭湖,看看唐人笔下是如何描绘的。
长江由江陵南流,那弯弯曲曲九转回肠的河道延伸了多公里后到达唐代,是我国第一大湖---洞庭湖。
在远古时代,我国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名叫云梦泽。它的面积可能占据了今天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由地质学可以知道湖泊的寿命是很短的,大多数不超过一两万年,甚至只经过几千年就被完全淤平。云梦泽也不例外,在距今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它已经不是一个连成一片的大湖了,变成许多星罗棋布,较小湖泊。期间被沼泽地隔开。
洞庭湖物产丰富,沿湖一带更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唐代,洞庭湖比现在要广阔得多,如果按照周长公里计算,则面积将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当时湖上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人们划舟其中,引起无限遐想,许多神话传说也随之产生。
在广阔的洞庭湖上日出、日落和月夜的美景,是十分迷人的。唐玄宗时的宰相张说在开元4年(公元年),贬官为岳州刺史。岳州在洞庭湖畔,张说公余之暇,常在湖中泛舟游览。下面这首七绝,就很好地描绘了湖中日落时的美妙情景。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说
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动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平广的湖水远接天边,在夕阳西下、树林阴影长达千寻的时候,来湖中泛舟(寻,为长度单位,每寻约为2.6米)。忽然,水面上波光粼粼,光华耀眼,使人怀疑是否船儿来到了太阳的旁边。
唐代时,洞庭湖的秋水分外清澈,我们可以看看诗人唐温如在他所写的七绝《题龙阳县青草湖》中的描述。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秋日的西风,不断掀起洞庭湖的波涛,时光的流逝,使水神湘君在一夜之间尽添了更多的白发。我喝醉了,不知道天空倒映在湖水中,醉后梦中只觉得我的船儿漂浮在布满星星的银河上。
诗题中的龙阳县为今湖南省汉寿县。青草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而得名。它与洞庭湖自古相通,常二湖并称,故题青草湖而咏洞庭。这首诗写洞庭秋景别处心裁,深秋夜空晴朗,银河和群星倍加明亮,它们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喝醉的诗人在朦胧的梦境中,真觉得自己是泛舟于银河之上,飘飘欲仙了。
在洞庭湖中,唐代有一个小岛君山,又名洞庭山。由于有了它,使洞庭风光更加美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澄月和湖光交相辉映,平静无风的湖面,在朦胧的月夜色中,犹如尚未磨亮的铜镜。远眺洞庭湖山水是那样的青翠,湖中的君山,真相是白银盘中一只用青螺壳雕成的酒杯呀。
诗人在此诗中,将秋月照耀下平静无风的湖面比作白银盘,见过这种夜景的人,都会知道它是多么地贴切呀!
唐代宗大历三年腊月,杜甫,泊舟在岳州城下,登上岳阳楼远眺,面对洞庭湖风光,联系到频繁的战乱,写下了著名的五律《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很早就听说洞庭湖有着广阔的水面,今天真登上了岳阳楼来眺望,在湖的东南方,春秋时吴楚两国的土地被湖水所隔开。坼,分开的意思;此外,此句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洞庭湖是那样的广阔,好像把东南方的吴和楚的土地打开了大缺口。湖面是那样广阔无边,天地日月好像都浮在湖水上。我的亲戚朋友一封信也没有,只有我这个病老头子一个人伴着这孤独的小船。国家西北的边疆还在打仗,靠着岳阳楼的窗口,想起国难和个人身世,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读者,本期就说到这儿,下期将介绍长江沿岸的黄鹤楼,看看唐时期的文人是如何描绘它?它们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本文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涉及典故及观点,乃学习古诗词中所悟,不代表百家号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