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胜书法日课选临邓石如隶书

欢迎来到

本期我们将要一起欣赏

郭旭胜选临的邓石如隶书

邓石如隶书选字帖尾页

临帖日记

作者:郭旭胜

字体:隶书

碑帖:清代邓石如隶书选字帖

字数:字

时间:年4月25日~4月28日

毛笔:兼毫、羊毫

墨汁:一得阁调制墨

纸张:三生七熟篆隶日课纸

幅式:册页

尺寸:34cmX65cmX12张

格子:7x10cm

郭旭胜选临邓石如隶书局部图邓石如小像

邓石如(年—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石如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李志敏评价:“邓石如被誉为第一书家,隶楷多法六朝之碑。”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邓石如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我们尊敬的一个典范。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书法史上以“我自成我书”自负的“浓墨宰相”刘墉,当时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道:“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连眼界很高,学富五车的康有为,贬颜(颜真卿)贬柳(柳公权),贬晋帖,贬唐碑,而对邓石如之书不仅高度评价,还把他作为划时代的一个标志。平心而论,卑唐贬晋,失之公允,而对邓石如的评价则言之成理。清代篆隶书的革新和碑学的兴起,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这个盖世功勋是由邓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来的。邓之篆书结体的灵动,用笔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阳冰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难怪他这样自负:“何处让冰斯(斯指李斯)?”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也颇多创见。“计白当黑”之论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则把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明白如话。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邓石如隶书在继承东汉隶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正是这些别开生面的发展使其隶书引领清代篆、隶书乃至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其有如下特点。

(一)对东汉八分书的全面继承

邓石如的隶书深入全面的继承了东汉八分书尤其是汉碑的精华。《曹全碑》的秀丽,《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醇厚,《石门颂》的放肆,《夏承碑》的奇瑰,无不兼而有之。各碑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艺术表现元素丰富而不冲突,多元而又统一,非是对汉碑有深入的研究学习而不能有如此境界。

(二)对篆书艺术元素的利用

由于邓石如篆书造诣很深,所以在他的隶书作品中,我们时刻都可以看到篆书的影响。

其一,是对秦代篆书结体方式的借鉴,从中吸取了修长、纵向的体态,改变了隶书横向取势的特点,赋予了隶书全新的面貌。

这在清代隶书创作中,是一项创举。纵观东汉隶书,通篇横向取势,竖向的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材料主要为竹木简,取横向字一是“因地制宜”的审美选择,二是可提高每片简的容纳量。东汉诸碑完全继承了这一特点。而邓石如的隶书,尤其是其晚年作品,却正好与之相反,纵向取势的字占了大多数,这无疑是受到秦代李斯小篆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同时,邓在以竖向字代替横向字的同时并未妨碍因字赋形的原则,许多左右结构或体态扁宽的字,仍然顺其自然的采用了横向取势的方法,而且更为夸张,给人以更加突出的参差错落之美,绝无拘于成法之嫌。

其二,在用笔方面,邓石如采用了他在篆书创作中形成的逆锋铺毫的笔法特点,以篆书笔法入隶。

以篆作隶则隶古,因而其隶书古茂浑朴,遒劲多姿。在其晚年隶书作品中,以篆入隶的特点更加明显,在小篆笔法入隶的继承上,又更加大胆的糅进了古籀金文的笔法,使其隶书点画更加雄浑古拙。这一用笔方法上的创新对清代隶书乃至今人隶书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三,是对篆书偏旁或结体的直接采用。

这无疑是其以篆入隶思想的又一体现,也是其对高古雄浑书风追求的必然选择。在“隶变”的过程中,早期隶书中含有大量篆书元素,但那是文字演变的痕迹。在邓石如作品中却成为主动的艺术追求,这也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三)对行、楷书的借鉴

为了在东汉隶书端庄匀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邓石如把生动活泼的行、楷书特点吸收了进来。在“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指导思想下,他将隶书写得紧密,有北魏书风的特点;用笔中又加入生动活泼的行草笔意,使原本静态的隶书充满了险绝和动感,使隶书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书法的意味。这些特点也使其隶书较以往的隶书具有了更强的抒情性,这一点在讲究抒发情感、张扬个性的当代更具有借鉴作用。

这三个特点是邓石如穷其一生的精力得到的,他不但在临碑读帖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而且走遍名山大川,寻碑访碣,以造化为师。再加上他大胆的探索精神,才最终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邓石如不仅留下大量精彩的隶书作品供后人学习,其书法发展创新之路也给人以更大的启发:

一是不奢谈创新。

书法艺术的“新”绝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突然触发灵感生出来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滋养而成长的。在邓石如传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最早的隶书作品是载于《中国书法全集》第67卷(邓石如卷)中的《司马温公居家杂仪书册》,这是他在年44岁时的作品。在此之前的,集中未收录,年谱中也未见,可见即使有也不会多,且水平也不会超过此册。这本书册可以基本代表其50岁之前的水平。较之60岁以后的晚年作品,线条仍欠老到,结字变化也略显生硬。而其在年50岁后所作的《与友人毕秋汛和黄鹤楼诗》也仍未达到后期的成熟。从这里可以看到,创新是一个艰苦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对任何一个书家我们都只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作跨数年的比较才能发现令人吃惊的变化。因此,作为今天书法家来说,大可不比追求年年拿出求新求变之作,只要艰苦的耕耘,必然会得到丰收之果。

二是创出自己的风格还必须有一定的自觉的艺术追求目标。

如上述邓书的三个特点,绝不是邓氏在数十年的埋头苦修中无意识取得的。除了第一点所述其融诸汉碑于一炉,有可能是经过长期临写,在自然中形成的以外,其他两个特点都只能是他不断的为自己设定了主观的艺术追求,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这种艺术追求是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的某些风格和特点,恰是自己所不具备或是吸引了自己的,是自己所应该吸取的营养品。有了这种自觉的认识和长期主观努力的追求,才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的风格。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在学书中的作用。

三是在积累技巧的同时,不能忽视探求书外之功。

要从学识的修养中、自然的造化中求得高雅的气质和内涵。邓石如的一生,除了临池之外就是读书和游历。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邓石如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有了自己的风格,也能被世人接受,还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只有被历史承认,才能算是完成的创新过程。邓石如在清代书坛虽受诸多名家赞扬,但也不乏批评者。当时垄断书坛的翁方纲就说他的书法“不合六书之旨”,是“破坏古法”,而邓石如则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创新之路。在历史这把绝对的标尺之前,经过了余年大浪淘沙的洗礼,邓石如终于得到了历史应有的评价,邓氏最终完成了他在隶书发展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全过程。

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创新只能寓于继承之中。即使是自己设定的追求目标,也只能来源于传统之流,恰是真正意义的创新,绝不是来自苦思冥想的主观臆断。离开了继承,永远也不会有能够被历史所承认、能够纳入书史之流的真正意义的创新。

(文章来源:宋琰《从邓石如隶书的发展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以下是郭旭胜选临的邓石如隶书字

图片实在太长!请横屏食用

郭旭胜选临邓石如隶书全图郭旭胜小像

郭旭胜艺术简介:

郭旭胜,字亡鸿,笔名沉默,自号云中漫士,祖籍南京,生于云南文山,现居昆明。通音律、擅朗诵、能诗、好书。平时读书,忙时教书,闲时写书。时有发表,不求闻达,只为载道。尤好诗歌,古今中外,各体皆涉。

书法方面:兼习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兼修各体。尤醉心于隶书,上溯汉碑、下览清隶,不废简帛、不偏摩崖,出入魏晋、广参博取,作品深受许多书法爱好者喜爱并收藏。

诗歌方面:系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翠微吟社社员,作品曾发表于《中华诗词》《散文诗》《学生新报》等报刊杂志,也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网易新闻、云南网、春城晚报等媒体转载引用。曾获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岳麓山寻春诗会金奖、中国诗歌会首届红高粱诗会银奖、年度十大金榜诗歌提名奖等。

朗诵方面:曾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入围奖,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十一月的诗迹”诗歌朗诵大赛一等奖及最佳原创奖等奖项。年于云南师范大学成功发起并举办纪念莎士比亚诞辰周年朗诵会。

声乐方面:曾师从于男高音歌唱家吴歌教授学习美声唱法,曾任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合唱团男声部长、多次获“优秀演员”“优秀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获云南省首届艺术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声乐组一等奖、云南师范大学第29届校园歌手大赛美声组亚军等奖项。

本期内容到此结束

感谢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