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一生不得志,被称为继陶渊明之后的又

说起大诗人孟浩然,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他的《春晓》,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恬淡的心境,其实这也和诗人的品格和生平事迹密不可分,进而影响了他诗的风格,细细品读起来,发现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滋味。诗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家中长辈的熏陶,自幼就喜爱读书,也在文词方面比别的孩子都聪明一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剑术,可谓是文武兼修的全才,诗人二十岁的时候在自己的家乡襄阳游览鹿门山,写下了《题鹿门山》一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也显露出了他独特的田园山水风格,而诗人也因此和鹿门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三国时期,襄阳有位德高望重的隐者,后世称为“庞公”也在鹿门山隐居,诗人十分仰慕这位长者,后来才二十三岁的诗人竟也效仿庞公在这里隐居起来。

年轻时候的诗人虽然性情淡泊,但是也是一心希望能够入朝为官,用自己的一身才学报效国家,所以当自己的好朋友纷纷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之后,诗人渴望仕途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了,于是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开始了多年的漂泊之旅,以求结识公卿名流,增长自己的名气,以此来谋得官职。在这之后的十年中,诗人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各个地方,岳阳楼、洞庭湖、荆州、岘山纷纷收入囊中,此间诗人也结识了不少朋友,但也一直没有谋得官职,至使生活清贫无比。这时的诗人已经三十六岁了,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成绩,实在与文人墨客信奉的儒家思想三十而立有所违背,所以诗人又继续去追寻自己的仕途了。

后来诗人听说皇帝在洛阳,于是就去洛阳寻找入仕的机会,可是在洛阳待了三年,也一直没能得到赏识,于是诗人又开始了他游山玩水的生活,这一年诗人遇见了他的另一个好朋友,大诗人李白,他们一见面就相谈甚欢,于是相差十二岁的他们成为了彼此的莫逆之交,后来诗人要去扬州,途径武昌,在这里又遇到了他的好友李白,于是李白在黄鹤楼这里送别诗人,写下了后世人人都能诵读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来三十八岁的诗人来到长安,去参加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只可惜名落孙山了,虽然没有考取到功名,但是诗人选择继续留在长安,他继续写赋进献给那些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引进,但是依旧不得赏识,后来诗人在太学赋诗,一时在公卿名流中轰动起来,深为大家叹服,但是还是没有人举荐诗人入朝为官。当时诗人的好友张说在长安做官,经常邀请诗人去他家中做客,有一次突然皇帝也来到张府,当时吓的诗人赶紧躲进了床底下,皇帝进来之后发现床底下有人,就叫床下的人出来,诗人不敢违抗皇命,只得出来,皇帝一看是大诗人孟浩然,就命他作诗来看看,结果大诗人太紧张了,竟说出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皇帝听了很不开心,就说:“是你自己不求仕途,反倒诬陷朕不给你官做。”于是很生气地离开了。失去这次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还惹得龙颜大怒,诗人的仕途自然是不好走的,所以诗人辞别好友,又回到家乡去了,接着又开始了他游览山水的生活。

接着诗人又游历了太湖、吴越、江浙一带,过了几年诗人又去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还是没有考取上功名,于是诗人又继续开始游山玩水,后来有官员向朝廷举荐诗人,但是却也不了了之,后来宰相张九龄邀请诗人前去做幕府,诗人于是就答应了,几年之后又辞别宰相回到故乡,从此彻底的告别了仕途。此时的诗人已经近五十岁了,还在继续寄情山水,不过早已经是疾病缠身了,后来遇到好友前来探望,就大饮宴席,引发旧疾,因病去世。虽然诗人一生追求仕途,也一生都未达成所愿,但是却游历山水一生,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的灵感,诗人所作诗篇大都是寄情山水之作,其间描绘的都是山水田园的景象,其中诗人隐居的思想也表现的十分突出,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对自我的真情表达,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早已被赋予了一种超脱淡然的气息,让人觉得恬静秀丽。其实入仕又怎么样呢,或许隐居也会是另一种不同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