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影响力仅次于春节。在这一天,家人们围坐一起吃着香甜的月饼,品着香气四溢的桂花酒,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夜晚。同时,这也是很多思乡游子非常渴望的一件事。
中秋节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节有很多名称,如“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始于在唐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同时,中秋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从众多的名称里可以看出,中秋节有一个很浪漫的因素--月亮。大多数习俗、诗歌、美食都是围绕着月亮这个主题。故土难离,夜空中那一轮明月代表着团圆,代表着思念。明月的阴晴圆缺牵动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中秋之夜,让人们更加想念远方的家乡、远方的亲人朋友。张九龄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下了千古佳句《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仙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并对神话传说的进行巧妙加工,写下了一首《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亮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桂树、白兔、后羿等都在诗中出现,在有关中秋的诗词中实属难得。
李白一生中除了在长安任职那几年外,其它时间都在名山大川游历,一个作客他乡的人自然留下了不少关于月亮的佳作。几乎人人都会的自然是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人独处他乡,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是在月色如霜的秋夜,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还有一首《月下独酌》也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人喝酒很无聊,只好邀请明月,加上自己的影子,变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明月自然是不会饮酒的,只有影子陪着自己。高歌时月色徘徊;舞动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李白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
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没有差别,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流传千古。
词人自是多愁善感,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圆月的赏心乐事,马上又陷入离别的伤感中,写下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对于苏轼来说,团圆的生活难得,明月也难得。所以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被传唱几千年。可是,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词人便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实月亮也是无辜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只好许下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此祝愿所有中华儿女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