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戴上耳机听原曲:
以下是歌词:
黄鹤楼——冯翔
作曲:冯翔
作词:冯翔……
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冇得人晓得
为么事这件事流传了这么久
……钢筋水泥盖新楼
抽刀断水水更流
冇得人晓得
孔夫子为么事站在江边说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冇得人晓得
孔夫子为么事站在江边说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冯翔
著有《汉阳门花园》、《六渡桥》、《黄鹤楼》等明显具有武汉本土地域性的歌曲
而且,是用武汉话唱的!
所以我常常笑称他是“武汉民谣活地图”
……
初识是在“午后三点清弹季”的电台节目活动中
对!就是大美女小娴主持的那档节目
也是个本土音乐人扎堆的好地方!!
也是在这个活动中
我第一次听了他的几首武汉话歌曲
候场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围着他问他的经历
他说到北漂十年
做过很多没有下文的努力
年轻时一心想红的锐气一点点被磨平
因故回家后
一事无成,乡情满溢
开始尝试着用家乡话书写民谣
他很平和、很诙谐
自嘲说自己现在跟年轻人同台显得特别突兀
老是在舞台上巴拉巴拉说一堆以前的事情
像个湖北老太太似的
逗得大家一阵笑
……
然后他登台
我第一次听到了他的那首《汉阳门花园》
顿觉泪腺抽动
怆然
怡然
……
此后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
他自己都说觉得很意外
也觉得很讽刺
在外刻意拼了十年无果
老来回家想用武汉话唱唱歌
竟陡然而红
当他已不求名利一心只念家庭的时候
年轻时渴求的一切竟突然来了
……
……
昙华林大面积改建的那会儿
培培在当时的探路者组织了一场民谣聚会
邀请众多武汉的民谣音乐人到现场
做一场昙花林的纪念演出
我也在受邀之列
出于扩大此次演出影响力的考量
我生拉硬拽地把冯老师“骗”到了探路者
……
果然,慕名粉丝汹涌而来
……
……
当唱《六渡桥》的时候
他一时兴起改了歌词
于是我们听到的变成了:
“六渡桥,不见了~~昙花林,不见了~~,晴川阁不见了~~
黄鹤楼,不见了~~”
满座哄笑
是啊
这些年武汉那么多熟悉的地方都不见了
轮到黄鹤楼,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吧?
……
他当时还在“老友记”驻唱
晚九点就得收拾乐器往汉口赶
所以当天演晚就匆匆与众人道别
背着吉他离开的时候一路被粉丝从后台围堵到门口
我问他:您现在还有必要跑夜场么?
他笑说与“老友记”的朋友十分要好
而且,不论收入如何
他还是很喜欢这种生活的
……
后来
又一次我把他“骗”到了隐形人
演出当间儿
他说到了自己的主业:精神科医生
说到在六角亭工作的经历
面对隐形人一众“文化人”听众
他提及那些病患,还不忘“布道”:
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个事实:
——
他们不是“有病”……只是“不同”
……
黄鹤楼
以前看在眼里总觉得别扭
因为我们都知道
旧黄鹤楼的遗址被埋在了长江大桥的桥基之下
于清末已经被毁
如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产物
……
但如今想来
又何妨?
这穿越千年一再被毁又一再重建的古楼
岂不正如生长于斯的你我?
岂不如他?
纵使经历百般挫败
总会重生再起
……
……
五十多了,总看他来去匆忙,虽显得体力不支(老是喘气)
却也精神抖擞
我说:“看到你的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也可以唱到五十岁”
他笑说:
……
“我们都会唱到唱不动为止的”
……
愿你我欣然
凛然
即便当真到了“唱不动”的时候
依然能面对这不屈的楼
面对这汹涌的江
用武汉话吼出孔子的那一句:
……
逝者如斯夫
……
更多武汉本土原创音乐:
青衫青衫在此请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