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是高适的故事,是李白的故事,是如他们这样的文人雅士们的黄金时代,更是诗的黄金时代。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用动画的形式去做古诗,传达诗的内涵,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本着这样一个目标,《长安三万里》出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哥舒翰、郭子仪、张旭、李龟年、裴十二、玉真公主等三十位重要角色,并引用了四十余首唐诗来诠释这些人的故事。
其中最动人的是诗仙李白的诗章。本文中,我们从出现在《长安三万里》中的十几首李白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将电影中有关李白的经历与形象重新串联起来,讲述李白的故事。
《长安三万里》剧照·鲲鹏之志电影中最先出现的、也最昂扬的一首诗为《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出现于年轻的李白干谒失败,吃了闭门羹时,懊恼的李白挥剑乱砍,但很快镇定下来,边走边将这首诗脱口而出。而鲲、鹏、白鹤等飞腾的、壮丽的、自由的意象也是《长安三万里》中经常出现的,它们和李白狂纵、放达的精神气质交相辉映,将观者从黯淡的现世抽离。
《长安三万里》剧照鹏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其身形巨大,鹏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庄子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是中国古典诗歌旷达美学和哲学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见解局限的壮伟。
南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所收的李白作品,第一篇、也是李白最早的作品之一的就是《大鹏赋》,李白笔下的鹏有万钧之势,李白写及:
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
南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这只腾飞的鸟的形象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在李白的临终诗——《临路歌》中再次出现,只是在李白诗集中第一首长赋中洋洋洒洒写的那只生机勃勃的鸟不见了,短短几句中,勾勒的是一只由于力所不逮而中途翅膀摧折的鸟儿,再联系到出现在电影中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让人感到无限苍凉。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长安三万里》剧照·壮游《长安三万里》中,年轻的高适初到扬州,李白拉着他一起去宴会上抢夺舞姬,舞姬被抢回去以后隔着船跳起柘枝舞,李白击鼓为其伴奏,并朗诵了《白纻辞·其二》中的诗句: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长安三万里》剧照有唐一代,扬州一直很繁荣。薛爱华写道:“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扬州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的增长,7世纪和8世纪初,从南方到都城长安的商船数量增多,扬州因在水路上的重要位置而变得富庶。因此,电影中几次出现扬州都着力于呈现扬州的水乡风光。
《长安三万里》剧照《白纻辞》创作于开元十五年(年)前后,出生于年的李白这时约26岁,他在20多岁的时候开始壮游,直至年定居于湖北的安陆之前,李白游历了各种名山大川。吴越风景,江南水乡对年幼时长期居住于蜀中的李白有很大的吸引力。李白的游历大抵和杜甫长诗《壮游》中的描述相差无几,本着开阔眼界、一展抱负的宏愿,年轻的书生们会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去到更大的世界,游历人文盛景、饱览山水清音、结识名流、为写出锦绣文章积累素材,后世将这样的经历称为“壮游”。
杜甫的壮游经历中颇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年时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杜甫在遇到李白的两年后很动情地在一首诗中描摹了李白的形象: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评价:“杜甫简明扼要地列举了李白形象的基本成分,这一形象为众所公认:挥翰如洒,纵饮不羁,放任自在,笑傲礼法;天赋仙姿,不同凡俗,行为特异,超越常规。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在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年轻的李白形象《长安三万里》抢夺舞姬的一段很见李白的这种纵饮不羁、放任自在的脾性。电影的演绎中,他洒脱而浪漫,为酬谢舞姬隔船献舞而挥金如土,真应了“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的诗意。在与舞姬分开,灯火阑珊,船只渐渐隐入黑暗中时,李白感慨地念了《寄远十二首·其四》中的诗句: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虽纵情声色,但总有一种“岁月忽已晚”的落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绪,即便天才旷达如李白,也难免会为岁月的催逼和功业无成而在夜阑人静时感到悲切。
《长安三万里》剧照·酒隐安陆年,李白结束漫游,定居安陆,地处长江之北,在现在的湖北。几年之后,他与当地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结婚。
电影中着力刻画了李白对是否该入赘表现出的焦灼与游移,甚至去寻访孟浩然求问当否,看起来李白似乎是委委屈屈地入赘许家,而实际上这段婚姻更不容易的是许家姑娘,李白在一首诗中自嘲:“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安陆是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城镇,李白出游时会去往周围地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去襄阳的短暂游览,李白在襄阳认识了孟浩然,李白对孟浩然进行了热烈的赞美,写下了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的诗句。
在电影的演绎中,李白求问孟浩然关于自己入赘意见得到“当”的回复后,李白想起多年前登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再度发起挑战,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极脍炙人口,《唐宋诗醇》评价:“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这首诗实际的写作年代为年左右,听闻孟浩然的扬州漫游计划,李白特意去往江夏,即今武汉为其送行。虽然这首诗写作于武汉,但是风头却被扬州抢了去,迄今为止,“烟花三月下扬州”仍作为扬州最重要的文旅宣传语之一,每年春天,无数游客追慕着诗意去往扬州。遗憾的是,这首诗写作的两年之后,李白再度经由襄阳北上,孟浩然没能为其送别,而八年之后,孟浩然病逝于襄阳,身在东鲁的李白也没能陪伴他最后一程。
今天扬州·黄鹤楼的覆灭与永存将视角从李白的人生线索上暂时移开。
《长安三万里》中,黄鹤楼、高适所在的梁园作为时空中的一个不变的锚点,见证着诗人们的悲欣交集的跌宕人生。
对于名胜古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