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竞技与名胜题写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题写名胜是古诗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类别,即以书写历史名迹为主题的诗篇。这类诗篇通常描绘的是诗人登览、宴饮、仿古和行旅的经历,有时也涉及赠答和送别之作。许多家喻户晓的名篇都可归为题写名胜的范畴,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王之涣《登鹳鹊楼》、李白《早发白帝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在初盛唐时期,随着南北统一带来的地域版图的扩展,历史名迹得到了普遍的确认,也为诗人题写名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众多名作中,有两篇作品尤其受到瞩目,一个是“诗仙”李白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登金陵凤凰台》,另一个是崔颢的代表作《黄鹤楼》。熟悉这两首诗的读者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同为怀古抒情诗,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登金陵凤凰台》仅在开头十四个字中就用了三个“凤”字,勾勒出凤凰台昔日的恢弘,而《黄鹤楼》的前两句亦重复了三遍“黄鹤”,将飞鸟的去留与古迹的兴衰相连。

事实上,将这两首诗并置解读并非毫无道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商伟在日前出版的《题写名胜》一书中指出,李白创作《登金陵凤凰台》正是为了在诗艺上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崔颢年龄相仿,诗风颇有相近之处,二人又均在诗坛上享有盛誉。崔颢的《黄鹤楼》问世后收获好评,求胜心强的李白自然想要一较高下,更何况,两人曾在同一时期入京为官,不乏相见和结识的机会。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一定对崔颢其人其诗有所耳闻,在他留存下来的诗作中,不只一首有意挪用或模仿了《黄鹤楼》的篇章结构。

通过文本细读,商伟道明了李白与崔颢之间的竞技关系。他特别强调,尽管李白有意地回应《黄鹤楼》的母题和句式,但《登金陵凤凰台》却并非拙劣的仿作,而是李白以自身高超的修辞技艺对原诗进行变奏、改写,最终完成了一场成功的超越。值得一提的是,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很大程度上正源于诗人们的唱和应答和反复题咏。在这一过程中,诗人以诗篇奠定名胜的地位,同时反过来因题写名胜而闻名诗坛。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与崔颢的竞技

商伟

首先来读一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是作于李白的晚年,即年,也就是他过世的前一年。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政局依旧动荡。所以最后一联的浮云蔽日,长安不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只是一个眼前看到的风景,还是一个隐喻,暗含了对时局的忧虑,也表达了故国长安之思。另一个说法是这首诗写于李白年遭谗言,被赐金还山之后,具体的写作时间大致是年。在这个语境里,浮云蔽日的政治寓意,也不难理解,甚至更为恰当,因为它出自汉代陆贾的《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看起来还是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李白最早一次游金陵,是年至年。年之后的三年,他基本上就在这一带逗留,也留下了不少诗篇。除了这首之外,还有一首写到了金陵凤凰台,题目是《金陵凤凰台置酒》,作于年前后。

我这里所关心的,是这座凤凰台与诗歌题写的关系。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登临”“游览”类。《千载佳句》卷上作《题凤台亭子》。因为是登览名胜,自然包含了“题咏”之意。是否题写在了凤凰台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无法求证。题目上的这座金陵凤凰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宋书·符瑞志》中篇,讲的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有二鸟集于秣陵民王园中李树上,看上去十分奇异,大如孔雀,文采五色,于是被指认为凤凰。我们知道凤凰本无其物,但因为表示祥瑞,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闻之大喜,就上报给了朝廷。结果呢?“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凰里”,凤凰之名,由此而来。但文中说的是“凤凰里”,并无一字提到凤凰台。

诗人李白的雕像,位于镇江西津渡。图片来源:图虫事实上,在李白之前,似乎没有看到题写凤凰台的诗作。或许有过,但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南宋的一位文人林希逸甚至说:“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诗也。”他强调的是,凤凰台之所以成名,正是因为李白的题诗,而不是相反。这句话当然也可以做更宽泛的理解,借用清人赵翼(—)评论崔颢《黄鹤楼》的话来说,正是“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这就把我们引到了这里讨论的题目上,那就是“题写名胜”。至少可以说,名胜因为诗歌题写而成其为名胜。诗歌参与创造了名胜,也包括名胜周围地点和建筑的命名,后面还会读到其他的例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白也因为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而在这一名胜之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以这样的方式一劳永逸地占领了金陵的凤凰台,获得了对它的永久性的拥有权。后来的诗人写到凤凰台,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李白的这篇诗作,并向他致敬。

回过头来看这首诗,也不难发现它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