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盼归桃源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洋洋数万首的唐诗之中,作为送别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很多,但千年以来,妇孺皆知,流传最为广远的,恐怕非此篇莫属。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完全不同于同类题材其他作品的特殊情味。它格调昂扬、诗情画意,不悲不伤之中,真情实意满纸徜徉,写尽了盛唐时期两大著名诗人的风流倜傥。
该诗作于唐开元十六年(),此时正是唐王朝开国立庙以来国力最为强盛、社会最为繁华、时代精神最为亢奋的鼎盛时期。而两大著名诗人都以心胸豁达,酷爱漫游而知名天下。
在此背景之下,行者适意,送者坦然,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得从从容容,无牵无挂。话从李白口中说出,“故人”自当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岁,成名也早于李白多年,作为后生李白直呼前辈为“故人”,这除了李白在开元十四年就在襄阳与孟浩然相识之外,还饱含着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厚意。
李白是十分钦佩孟浩然的,这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诗句为证。当然,孟浩然对李白飘逸的才情也赞赏有加,引为知己。正是这种情谊,使李白在开元十六年离开安陆之家再次出游后,即拜谒他心中的孟夫子。
此时,孟浩然正要趁繁花似锦的季节前往广陵,于是二人来到黄鹤楼前一边相聚,一边告别。黄鹤楼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国费文伟羽化成仙的飞升之地,在此地告别,无论是行人还是送者均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与浪漫的光环,这样的色彩符合李、孟的性格,也大大地强化了该诗的意境,使本来寻常的送别变得缥缈仙幻,情致异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潇洒地走了,也带走了李白的向往。
诗人的目光久久地随着远去的征帆飞翔,直到苍茫尽头,再无目标可以跟随时,诗人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心潮有如浩瀚的江水,一波一波地涌向天边。
中国人的性格偏向于含蓄婉约,故传统美学很看重含蓄美,它有拓宽意境,扩张容量,包容万象的功能。李白此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它既未细数情深意长,也未陈述心境如何,但效果却一往情深,韵味悠长,大有言不多而意无穷之感。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盼归桃源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