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三十九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同年,与二十八岁的王维相识,据传王维为孟浩然画过像,与王维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期间,王维为孟浩然写了一首送别诗——《送孟六归襄阳》。
孟浩然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王维的意思是说:
我二十一岁就进士及第,开始做官了。这些年在官场屡遭排挤、打压、贬谪,现在闲居在家,闭门谢客已经很久了,早已疏远了世俗之情。
所以奉劝你不要在长安滞留奔仕途,还是回家隐居吧,这样做是处事的上策啊。
归隐田园的生活多自在啊,喝着农家酒,醉了就放声歌唱;读者古人的书,会心处开怀大笑。
隐居一生是快乐的事,何必学司马相如献赋求官呢!
这首诗在王维的作品中,知名度不高,后人评价也不高,认为写得太直白。但是真正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之间,是不需要客套话,贵在真情相告。
孟浩然临行前,也给王维留下了一首诗——《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的意思是说: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我想寻找自己的理想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提携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这首诗也是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看来孟浩然和王维挺对脾气,情投意合,诗风相近。
古时候,交通不便,孟浩然去趟长安也不容易。他是在公元年到的长安,逗留了两年左右。孟浩然离开长安,也不着急回家,一路上游山玩水。古人都是智者乐水,仁者乐水嘛。
公元年,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广陵,托人捎信,要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小聚。小聚过后,李白亲自将孟浩然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意思是说:
您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飘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这首诗非常出名,我学生时代课本上就有,老师要求一字不落的背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诗意的离别,真是不多见。
后人评价说: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孟浩然刚刚进士不第,在王维的劝说下,已有了归隐之心。看到这首诗后,他会是什么心情呢?我猜测孟浩然计划到扬州漫游,是为了散心吧。
孟浩然没有给李白留下赠诗。
后来,在公元年,李白漫游襄阳时,与暮年的孟浩然又一次相聚,又写下了一首《赠孟浩然》。
在诗中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了李白深切敬慕之情。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才气。
孟浩然还是没有给李白留下赠诗。
李白,你不知道咋回事吗?你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