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曲阜城北1.5公里处,有一片占地达余亩的人工园林。
郁郁葱葱的树木傲然矗立,影影绰绰的光影诉说传奇,它们抚慰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数以百计朝代的更替,不因经历而辉煌,而因守护而伟大。
一切的荣耀,只因三尺黄土之下,埋葬着中华之圣人,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儒圣”,被万千后世敬仰为“万古师表”的孔子。
施行“仁政”
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年,其一生都在致力推动“仁政”,将推行周朝的“礼乐教化”作为自己的不二使命。
“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
很不幸,孔子降生之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分封制度带来的弊端开始显现,各方诸侯割据一方,怀兵自重。
他们的野心前所未有的庞大,夺得周朝天下,成为新的霸主是每一位诸侯王的心愿,九洲大鼎所烹煮之物,他们也想分食一杯羹。
中央集权的衰败导致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诸侯,了周王朝的法律、礼仪、文化习俗已经对他们起不到约束的作用,反而将其唾弃为“迂腐的古董”“顽固不化的制度”,继而全面崩坏,史称这段时期“礼乐崩坏”。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士人绝大多数都在想着怎么用阴谋诡计来帮助诸侯对付其他诸侯,以此为自己获得名声和利益。
但是孔子则不然,他深知自己降生在这个世界的使命,他渴望恢复周朝的礼乐教化,让老百姓再次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也希望制度的稳固,让“礼节”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为此,他四处游说,希望君王们能采纳他的意见:推行仁政,给天下带来久违的和平与安定。
但当时正是各诸侯相互间并,纷争不断的时候,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出谋划策,除掉其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统天下,将自己的威名传播至华夏的每一寸角落。
对于他们的野心来说,追求扩张,制度严苛的法家思想更符合他们的目标,而其他思想家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特别是孔子的“仁政”,对于野心勃勃的诸侯王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除了他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名声在六国间流传甚广外,绝大多数君王并不想接受这种温和治国的想法。
无奈之下,孔子只得带着弟子们在六国间颠沛流离,他们孜孜不倦地游说列国,却无法寻到一块接受他们思想的土地,不得不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相距千年间,后人们重新审视儒家思想,接纳吸收,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思想文化,儒家自此,在中华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他推动了儒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地位,给往后的统治者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这也是儒学与外来学术的再次交锋,无疑稳固了儒家在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而到了宋朝,有了朱熹等一众“大家”对儒学的在发扬,孔子的地位被无限拔高,一跃成为华夏第一思想的创始者,因为在统治思想方面的卓越贡献,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也被当朝统治者封为“衍圣公”,以表自己对“孔圣”的万般敬仰。
而这一措施,这也就有了后来规模逐渐宏大的“孔林”,以及其他许多相关的孔子遗迹。
“孔林”崛起
“孔林”又称为“至圣林”,他是孔子及其后人的家族墓地,是与孔子相关的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与“孔庙”“孔府”和合称“三孔”,如今葬在其中的孔家后人多达数十万,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孔家家族对孔子的敬仰与认同感。
孔子之墓正好处于孔林的中部位置,以表他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地位,同时,经过历朝历代的维护和修缮,孔林中有着大量的地上文物,无一不从中透露着历史的沧桑,这些文物对研究中国墓葬制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研究儒家文化有着不一样的角度。
孔林修建十分讲究,整体上下严格遵照“水之来者曰天门,水之去者曰地门,天门宜开,地门宜闭”的风水规则。
如此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可谓我国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氏族墓地,在以前孔子不得志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搞规模堪比国君、诸侯王的墓葬,他曾经游说诸侯时连饭也吃不饱,自然也没有多余的钱财来为自己打造墓地。
但是等到汉朝之后孔家飞黄腾达,他的子孙为展示家族奢华豪迈,打造出“衍圣公”的磅礴气势,便花费巨额资金,在原来孔子的墓地附近修建了如今规模庞大的“孔林”。
关于孔林的选址,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而这一切,皆源自孔子门下“七十二贤者”之一的子贡。
在孔子驾鹤西去后,众弟子在将德高望重的老师葬在哪里起了争执。
子贡在为老师选择墓址时,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依照为帝皇择墓葬地的标准,选定了一块墓地,在子夏心中,夫子的地位与国君的身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将老师以君王身份葬下,不仅合乎规矩,甚至是君王高攀了。
但是这个地址与决定却遭到了子贡的反对。
他认为,帝王虽然身份万人之上,受人敬仰,能够治理国家,但他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一时,所敬仰他的人不过是一些白丁与利益熏心的官场士卒。
而夫子作为开创儒家学派的一代宗师,名声必定可以流芳百世,他的思想一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未来必定会有无数明哲事理的士子奉为圣人,用选择帝皇墓的标准择址,根本称不上夫子的身份。
子贡说完自己的观点后,孔夫子的弟子以及七十二位贤人也觉得有理,于是将孔夫子的墓址选在了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城北的1.5千米处,也就是现在孔林的位置。
孔子入葬之后,按照礼仪规定,他的其他弟子为夫子守孝三年后,便各自离去,而七十二贤人为了感谢夫子对自己的教诲,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怀念与尊敬,又在孔林守墓三载,这才离开。
他们重新入世后,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将儒家学说带入各个国家的治理政策当中,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的印象下,儒教也就成了我国重要的“三教”之一。
“奇异力量”
按理说,作为一块墓地,特别是如此规模的墓群,所葬之人数不胜数,肯定会吸引乌鸦,蛇鼠一类食腐牲畜至此肆意破坏。
特别是“孔林”可以说是山东省最大的植物园,其中种植着各种珍奇树木、还有百余种奇花异草,郁郁葱葱的环境本因深受走兽飞禽的喜爱,但就是这样的舒适自然的自然环境中,竟然没有乌鸦的踪迹,蛇类更是从不曾有。
在偌大的孔林中,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一只乌鸦,墓地内树木和花草丛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可是也没有出现一条蛇,堪称奇景,所以“孔林”也一直以“乌鸦远避,蛇类不侵”闻名中外。
虽然“孔林”中却完全不见此类生物的踪迹,但与之相反的,曲阜孔庙常年有大片乌鸦栖息的状况,所以这片区域并非没有乌鸦蛇鼠光顾,像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挡了它们的到来。
古时候很多人比较迷信,认为这是孔子的圣人之躯在起作用,才让这些乌鸦和蛇不敢进入他的墓园大肆破坏,搅乱安眠。
而到了现代,很多人也认为孔子作为“圣人”,上天自然不允许这些不详的东西来破坏他的尸首,打扰他的长眠,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孔子是圣人固然不假,但其生前推崇“不语怪力乱神”,自然不能单从迷信角度来解释此事。
而这一切,随着现代科学的研究,人们才发现了真相。
事实上,孔圣后人从风水与家族名声考虑,为了防止这些不洁之物来到孔子以及其他孔家先祖坟墓附近,他们在后来的修建与扩建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朱砂和硫磺两种矿物。
硫磺与朱砂在道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盛传它们是一切诛邪的克星,可以驱邪避祸,于是常常被用来修建坟墓。
但同时,硫磺与朱砂也有着极其难闻的气味,也具有一定的毒性,饶是作为冷血动物的蛇类闻到了也会远远地避开,所以作为埋葬孔家历代先祖墓地,“孔林”出现了“下不招蛇”的现象。
同时,为了以示纪念,“孔林”中种满了楷树,松柏等树木,以表万古长青,而这些树木也正是乌鸦之类所厌恶的,这些树木都是一些乔木属的树木,这些树木的特点是叶子退化了,无法用来筑巢,若要在这些树杈中建造巢穴,需要远道叼来树枝阔叶,费时费力。
因此乌鸦根本无法筑巢孕育下一代,久而久之,乌鸦就在这片林子绝了踪迹。
乌鸦之类的飞禽讨厌在这些树木上栖息,于是“上不招乌鸦”。
现在看到的种种奇相都离不开古人的辛苦建造,怪不得古籍上对于孔子之墓描述到:“各以四方奇木来植”。
如此精巧的设计,大概也只有科技技术相对现代落后,比较依赖于大自然生存的古人才能想到了,他们对于各类植物和矿物的特性了解并不比现在的我们相差多少。
同时这也说明古人对植物知识体系的建设,在春秋时期就很完善了,否则孔子的弟子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来维护老师的安眠。
也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小小两个措施,就造成了“孔林”被口口相传下来的神秘现象,如此心思方式,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啊。
小结
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很多奇迹,长如长城,大如黄鹤楼等等奇观,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人有很多奇思妙想,甚至到了现在也有许多建筑是如何建造的也不得而知,只因许多知识在五千年历史间遗失,只留下了它们的结晶让我们不断惊叹和敬仰。
在靠近山水自然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讲究“顺势而为”,他们所修建出来的房屋、庙宇可谓是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让人惊叹巧夺天工,即使到了现在依然坚挺在悬崖峭壁上矗立万年而不倒。
而在城池之中,古代人民也有很多精巧构思——造出了暖房、冷室等,用以避寒纳凉,造出意想不到的机关暗道,用来抵御外敌,传通情报。
至于墓地,作为先祖们的埋骨之所,更是有着自古以来就有着“祖先崇拜”的后代们非常重视的存在,他们制定了异常详细的墓葬规则,如东晋著名风水师郭璞的《葬经》,其中记录了各种墓地的规模与安排,可谓集古代墓葬知识于一体。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古代的非常详细的丧葬标准和规则,在时间的流逝中,很多丧葬习俗都已经被简化,甚至取消了,这也不失是一种遗憾。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义务对这些祖宗传下来的法则“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传承其优秀之处,改进与发扬光大,这也无疑会加深后代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也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山东孔林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分析》(作者:张文馨、王蕙)
《中国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
《攸关圣脉:曲阜孔林中的古树名木——以孔府档案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