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古代文坛的一座高峰,构成这一高峰的基石是一首首完成于唐代的诗。而将这些诗推向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如果要在唐代的文人们中再比出个高下来的话,李白绝对是位于塔尖的位置。
从儿时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到高中晨读课上大声朗诵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一直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虽然他已逝去数百年,但他依旧能用他的文采对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产生影响,其文学地位可想而知。不过在一次游玩中,他却和一个小诗人较上劲了,本文介绍的就是他后来写下的作品《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为唐代登高怀古的双璧,千百年来有不少人争论这两首诗到底谁优谁劣,但一直没有分出先后。《黄鹤楼》的作者是一个名气比较小的诗人,名叫崔颢,在民间的传说中,先有崔颢登上黄鹤楼望远,面对壮丽的景象,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心生感慨,便在黄鹤楼内题下此诗。
后来李白与杜甫前来此处游玩,眼前的郁郁葱葱的汉阳树与绿油油的鹦鹉洲同样让李白大有所感,本也想借着性情在柱子上挥上几笔,可在看到崔颢的诗后他不禁感到汗颜,因为《黄鹤楼》写得实在是太好了,自己的作品都无法望其项背。李白的心里虽有千言万语,此刻他也只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这件事让李白一直耿耿于怀,他一直想找个机会来超越崔颢,于是就有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也有专家指出这并不是李白在与崔颢比高下,而是因为当时朝中奸臣当道,李白“赐金放还”,回家的途中经过金陵,金陵的景象让李白想起了当前的国运,于是才写下这首诗。
再来看看这首诗,在首联中李白想起了前朝的美闻,传说刘宋元嘉年间有人见到几只气宇非凡的大鸟停留在金陵台处,只可惜当年凤凰遨游天际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了翻滚的江水与不绝的涛声,这里表现出了李白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颔联落实到了具体的景物,曾经吴国与晋朝都在这里建都,任由那时金陵有多么的繁华、居住在这里帝王贵族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现在这里都只剩下一片片荒芜的废墟,历代的王朝早已化成了尘埃消散在时间长河中,写到这里,李白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伤感之情,因为他早已明白朝代变迁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自己只能去接受它。
颈联诗人从自己的思索中回过神来,将目光望向了远处,金陵台外三座青山顶起了这片天,长江从白鹭洲两侧绕过,对仗工整的字句让人身临其境,与李白一同欣赏眼前的壮美河山。尾联讲出了李白内心真正的担忧,唐玄宗被奸臣蒙蔽了双眼,小丑们在朝堂上滑稽地做着表演,真正有才华的人却被排挤在外,表面上是盛世底下却暗流涌动,情与景巧妙结合,令人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