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恰是游览时节;各处的网红打卡地也是人满为患,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在如画景色中,大多时候,钟灵敏秀会给山川增色,有些时候翻车了恰好适得其反~~
假若说古代也有网红打卡点,那么黄鹤楼肯定榜上有名。
黄鹤楼兴建于东汉末年,传说那时此地草木枯萎,五谷不收,有仙人用金樽将仙酒洒下,化成一泓清泉,救了洲渚芳草,后仙人又画鹤在墙,伸手一招,黄鹤破壁而出,为众人起舞作兴。仙人与众贫人宴乐之后乘鹤飞去,众人为纪念其功德,因而集资做楼,题名为黄鹤楼。
后汉三国之时,吴主孙权又重加修缮其楼,更是曾经在此宴请过蜀汉后军师费祎。黄鹤楼更是声名大噪,名士文人都爱登临凭吊。
兴替衰亡,朝代更迭,黄鹤楼依然注视着这悠悠湖水,他似乎还在等待着仙人驾鹤归来,岸上的草木黄了又绿,不知过了多少春秋,黄鹤楼期待的仙人终于来了。
那一年诗仙二十七岁,风神隽朗的李太白负手而立。他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处,目送着一叶扁舟缓缓隐没与水天之间。长风激起了他的长发白衫,斜飞的长眉却挂着一丝惆怅。如今意气风发的他怎么也想不通才思高绝如孟夫子,为何会甘心平淡,寄乐于青楼女色之间流连不返。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吟罢这首千古送别名篇之后,太白大醉而归。
又过了十余年,出身于博陵崔氏的大才子崔颢受够了官场逢迎,辞官之后游历至此,也是登临这黄鹤楼头,眼望着芳草萋萋,岛屿春秋,渔歌声中激起了成行的白鸟,斜阳下水面浮起了淡淡薄雾,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崔颢于是执笔蘸墨,就在临窗的楼壁之上提下了着千古名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认为对崔颢的这首诗任何赞美都不为过,甚至后人曾称此诗为“七律第一”我也部分同意,而我认为对于这首诗最高的评价,却是出自诗仙之口。。
时光荏苒,造化游戏;往往让人慨叹人生际遇之奇,就如同当年李太白于贺知章的神奇偶遇如出一撤,伟大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宿命般的相遇了,自此杜甫可谓是一见钟情。
当时李太白为官是为了一展胸中所学,他渴望着玄宗皇帝能给他倚天长剑,万里强弓,让他建立不世功勋,成为这大唐天下的擎天白玉柱。可惜世事无常,才人不遇。玄宗皇帝却只给了他一只粉饰太平的生花御笔,只让他为皇恩浩荡高歌,为倾国倾城的美色赞颂。
李太白一怒之下傲娇裸辞,自此纵情诗酒壮游山河。在长江边遇见了杜甫。二人相见恨晚,一同结伴出游,顺长江而下,又一次路过黄鹤楼。
李白想起了诗送故友之处,兴致高昂,当即及拉着杜甫上楼痛饮,眼花耳热之后才思翻腾,凭窗而望楚天极目,胸襟为之一阔!当即就要赋诗一首,转眼却看见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一读之下竟然大为心折,狂笑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携着杜甫长笑而去。假若崔颢得知了自己的诗作当得了诗仙如此评语,也足以自傲了。
此时的李太白还不知道未来的十年自己将要卷入多大的混乱中去。
十余年后,太白因罪被贬流放夜郎,又一次路过此地,此时的他依然知晓了当年孟夫子的心境,故地重游又引起一番悲苦,还是在这黄鹤楼中饮酒,隔间却传来了阵阵笛声,笛声清月冷冽,豁然是《落梅花》的曲牌。李青莲有感在心,恍惚间似乎望见漫天如梅白雪飘飘摇摇四散而落。李太白双目又一次湿润,他随口吟道“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初读此诗觉得不通,旧历五月乃是初夏,又哪里来的梅花?其实梅花暗指雪花,清代有诗人评论说此时灵妙之处全在“落梅花”三字,落梅暗指下雪,五月天中闻听笛声清越,遍体生寒,因此才暗合了诗人清冷孤寂的心境。
客观的说此诗确实很精妙,但是比起崔颢的《黄鹤楼》还是稍逊一筹。但是别急,诗中的仙人又怎会不知?因此李白在遇赦之后,登临金陵凤凰台,又做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这首才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平分秋色。
如今的《黄鹤楼》依然是诸多人心目中的打卡点,如今楼上的楹联可谓是气象万千,雄浑潇洒,可惜我都不太喜欢,我心目中最佳的黄鹤楼对联是这样的
何日黄鹤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四时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对联出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联中揉入了崔颢和太白的两首七绝又暗合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因此这是我心中黄鹤楼的最佳对联。
好了,关于黄鹤楼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喜欢,请大家帮忙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