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本有希望出任高官,因错背两句诗惹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印刻在小学课本上的古诗,李白这个大唐浪漫主义的代表,羽化而登仙的酒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一生没有仰慕过什么人,孟浩然是其中一个。

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先行者,与大诗人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孟浩然为人豪爽大度,常常解人之难,一生纵情山水之间,一生未入朝为官。

李白在诗歌中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爱到深切时,言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洒脱方面,连“谪仙人”都自愧不如。

孟浩然远离尘世,并不是因为他不肯入世为官达济天下,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与政局格格不入而被迫放弃了政治抱负。

放荡公子

公元年,孟浩然出身于湖北襄阳城郊岘山,据说这座山是上古神灵伏羲氏死后安葬之地。孟浩然的父亲,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为依据,给孟浩然命名。

作为长子,父亲对孟浩然的期望很大,从小便让他读君子之书,练君子之剑,从小经过家庭环境的熏陶,孟浩然培养了诸多文学喜好,尤其是对陶渊明的诗集诵读不舍昼夜。

少年时的孟浩然常与弟弟划船泛于汉江之上,到十七岁时,参加科举高中榜首一战成名,完成了父亲的期望。而当次年的会试举行时,孟浩然却拒绝参考。

他向父亲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他对唐睿宗得位不正的行为很是唾弃,与自己学习的圣人之道相违背。无论家里人怎样劝导,孟浩然都岿然不动。最终孟父无可奈何,任由他的性子去。

而每一次忍让,便助长了孟浩然放荡的性格,长此以往积重难返,最终习惯放纵的孟浩然亲手酿造了祸端。在江上泛舟的岁月,孟浩然写下了不朽名篇《登鹿门山》、《夜归鹿门山歌》,他的诗作风格逐渐成型。

“吾爱孟夫子”

公元年,大唐开元盛世的前一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平定了睿总朝的韦后之乱,这年孟浩然22岁,他协同妻子归隐在鹿门山中,垂钓碧波之上,心境比水更清澈。

在此期间,他的诗歌水平更进一步,留下了不少名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篇幅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饱含画意。这一年,李隆基继位为帝,大唐帝国的顶峰开元盛世由此开启。

面对盛世,无数人都想投身报国,博取功名,孟浩然的好友张子容离开了鹿门山,参加科举高中进士。

孟浩然得知后,非常高兴,作《送张子容进士举》表示祝贺,但自己却仍旧沉醉于山水之中,这期间他迎来了自己的孩子,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公元年,孟浩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次他哭了,在父亲病榻之前,他哭得像个孩子。在父亲弥留之际,他答应了父亲考取功名的遗愿。

他有多痛苦,我们很难感同身受,但从他后来连续三次参加科举又连续三次失败来看,他对父亲的期望一直铭记在心。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孟浩然拼尽一切去实现。

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他就结交四海之友,希望他们能向达官贵人推举自己,三年科考路走不通,反倒是游山历水让他结交了不少朋友。钱塘江的佳人、洛阳城的才子、岳州城的知己,可惜八年时间都没有遇到能举荐他的好友。

转眼来到了年,两个人间仙子相遇了。这一年,37岁的孟浩然结识了25岁的李白,他对这个后生晚辈极为欣赏,在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孟浩然利用自己的人脉,将李白介绍给了前宰相许圉师一家,并撮合许圉师的孙女与李白成亲。因此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颇为浓厚,为他不断写诗。

孟浩然要远去广陵,李白眺望江边,写下了千古名篇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入仕之缘

公元年,已年近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名落孙山,在此地他结识了诸多文坛巨擘,边塞诗人王昌龄、诗画一体王维,在太学中,他更是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名震京城。

可屡试不第的孟浩然终究还是放弃了,他收拾好行李打算离开京师。王维得知后邀请他到自己的府邸坐坐,意在鼓励他不要气馁,再接再厉。

正当两人聊得尽兴时,管家忽然来报,说玄宗皇帝驾到,要与王维一同聊聊诗歌,孟浩然听后大为失色,自己一介布衣怎能面见圣上。时间紧迫,孟浩然只好一头钻到床下躲避。

玄宗入室后,便看到桌上摆放着两杯茶,王维见状突然想这不是大好机会吗?便向唐玄宗如实禀报,孟浩然踉踉跄跄地从床下钻出。唐玄宗望着这钻传来的中年人,这不正是那个名震京城的诗人嘛。

为给王维个台阶下,唐玄宗命令孟浩然当场背一首他的作品,机会就在眼前,哪知孟浩然低着头,口齿含糊地背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听罢脸上顿然簇成一团,不苟言笑。待孟浩然念完后,唐玄宗拂袖站起言:“卿不求仕,奈何诬我?”

就这样,孟浩然将自己上升之路彻底断送了。王维内心也五味杂陈,满脸无奈,可孟浩然却眉头舒展,好似大病全愈,最后的机会就这样流逝,孟浩然却感到说不出的轻松。

孟浩然好似天生的仙子,他是那山间清风,溪间清泉,树梢明月,他这一生都没有官运,那又怎样呢。

求仕失败,离开长安,孟浩然返回故乡襄阳城,临行时王维作《送孟六归襄阳》一诗,王维也知道,人间的盛世终究难留住这个下凡的仙人。

可回到家后的孟浩然,面对着全家人期盼的心,他又重新燃起了求仕之火,面对世俗,他选择了自己;而面对家人,他选择放弃自己。

时间到了年,时任宰相的张九龄路过襄阳,孟浩然写了一首《望洞庭湖》赠与张丞相,诗中将官场比作浩浩八百里洞庭湖,孟浩然自比一叶小舟,想要泛湖之上,却苦苦等不到划桨之人。

张九龄是何等人,一眼便看出孟浩然心中所想。回京后便把孟浩然举荐给朝廷,可唐玄宗有了之前的经历,加上李林甫、武惠妃的从中挑唆,玄宗皇帝断定孟浩然不是当官的材料,便驳回了张九龄的举荐。

之后的几次举荐、科举,命运之神始终没有眷顾他,辗转大半个天下,终究还是回到了家乡襄阳,路过邻居的屋舍时,写下了名篇《过故人庄》,大唐少了一位官员,可中国诗坛却多了一位山水田园诗大师。

又是几年过去,张九龄被罢相,回到襄阳城任职,孟浩然才得以进入张府中工作一段时间。可孟浩然闲散的性格,时常纵情山水,不久便染上毒疮,只好请辞回家。

本来经过大夫的医治,孟浩然的身体开始有了好转,这时好友王昌龄来访。古代交通不发达,好友相聚一次极为不易,孟浩然听闻大排宴宴,与王昌龄痛饮,没有忌口。

很快毒疮复发,在王昌龄走后当晚便病发身亡,终年52岁。

后来,王维途径襄阳,回忆起与孟浩然的种种往事,声泪俱下,把他的画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哀伤离开。孟浩然一生奔波,一生不宁,诗中的自由,始终没有让他走出人生的牢笼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