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对巨星的倾慕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连小学生都能熟读的名篇,它表现了一种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选它入课本,意境很美是其重要的原因。

我们来看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为什么说意境美呢?

词藻很美:黄鹤楼,烟花,孤帆,远影,碧空,长江,每一个词都那么容易引发联想,像画一样在眼前展开。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正是柳如烟,花似锦的好时节,而扬州,更是一个极美的地方,连起来就是一个色彩明快的畅想曲。

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以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孤帆,是离别,一个孤字,有情绪低落的感觉;远影,孤帆渐渐远去,碧空尽,长江,境界突然阔大,写的极其壮阔,可谓诗中有画。

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使它虽然为惜别之作,但是丝毫没有离别时的伤感,却有一种天地苍茫的阔远。也就是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将友情升华到美学境界的诗篇,我想,只有结合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以及当时的情境,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李白、孟浩然,都是唐朝最有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了十几岁,他们交往的时候,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二十七八岁,诗名鹊起,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

而已近不惑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的名气绝对是大过李白的,他最为人所知的粉丝也是李白。

能得别人崇拜、成为偶像的人,必然有两把刷子。

众所周知,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

即使有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展现生活自得之趣。故此,孟浩然虽然是个中年老男人,却一点都不油腻,很有文艺小清新的范儿。

李白喜欢孟浩然,当然是因为他的诗词才华。

孟浩然的诗作大多冲淡、清新,很少有李白那种激情四射的言语。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可是李白刻意追求和学习的一面,孟浩然的五言对李白影响也很大。

除却诗词的才华,孟浩然还有一个更令李白仰慕的地方,就是他未仕,隐居田园,寄情山水,任性自由,不拘一格。

他给李白的印象就是陶醉在山水之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自由而愉快。

而李白此时还没有求功名,他不去参加科举,只想云游天下,如此狂放不羁的一个人,孟浩然不为尘物所动,风流自赏的品格使他自然成了李白心中崇拜的偶象。

李白初次见孟浩然就写诗赠他,诗中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两人的友情是因为两人有一种相同的风流气度。风流,更是一种气质品格。

故此,两个人会一见如故,孟浩然成为了李白的老师、兄长、忘年的知己好友。

公元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这次离别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在鲜花盛开的阳春,乘船去往繁华富贵的扬州,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也都是繁花似锦。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也就完全是在很浓郁的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将孟浩然的离别场景写得艳丽,飘逸,

极尽渲染之能事,孟浩然的风流气宇也就突显了出来。与其说这首诗表达了两位诗人非同一般的友谊,不如说是李白在更多的表达内心对孟浩然的敬仰和倾慕,就像今天的粉丝对巨星的感怀一样。

李白以仰视的姿态展现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名士形象。李白自己呢,站在黄鹤楼上,望着远去的故交,他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中,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超然带给他一种别样的潇洒,这也是属于李白的风流气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