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程在每个角落遇见诗中国教育新闻网

“诗像一扇窗,窗外的风景非常美丽,没有一点杂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隽永灵动的“诗意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小诗人”,他们读诗、写诗,在诗意的生活中不断成长。

——————————————

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教学楼上“在诗中长大”五个金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学校研发“诗意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诗教课程特色化,将充满诗性、灵动和创造的精神衍生到学校发展、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学生在诗中长大。学校还打造理念文化墙、童诗文化廊、明心文化亭等8处文化景观,以及简园、物园、知园等园林文化。走在校园中,一步一景,学生在每个角落都能遇见诗、吟诵诗、创作诗。

教师是课程的探索者

语文学科是诗意课程的“母体”,诗意课程又对语文学科起到了反哺作用。学校几乎每一名语文教师都是诗意课程的积极探索者、实践者。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曹丽芳不仅给学生拓展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让学生体会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难忘的送别场景,尝试创作送别诗。学生杨婷创作了诗歌《老家的木门》:“推开老家的木门,吱呀吱呀,它在说,欢迎回家……离别时,关上木门,它一声不吭,默默地站在奶奶身后,目送我们渐渐远去……”她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诗中的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动容。

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也会有意识去教材中挖掘诗意。教学《燕子》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教师曹琴媛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我脑海中出现了五线谱”“燕子是音符,在唱一首春天的歌”……曹琴媛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出示诗人柯岩的童诗《小鸟,音符》,在诗歌的欣赏与诵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散文化语言与诗质语言的不同。

对于那些语言本身就具有诗意的课文,教师还会开展“魔法变变变”活动,将课文相关内容凝练成诗。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尝试把文中写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这3个自然段改写成诗歌。此外,课后的小练笔也是“用诗歌描写‘自己听过的美妙声音’”。学生乐此不疲,《鸟儿歌唱家》《教室是个音乐厅》《厨房交响乐》等作品精彩纷呈。

童诗虽然体量小,但是结构完整、语言精练、情感饱满、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借助童诗助力作文教学。“诗写得好的学生,作文一定不会差!”教师鲁晓丹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脸上写满自信。

学校还研发了校本读物《在诗中长大》,内容侧重情趣、情节和情境,编选适合儿童阅读和积累的童诗、吴歌、古诗文,按照低、中、高学段,每学段16-18个单元的体系编排,其中“小诗人展示”是每册的特色单元,集中展示学校小诗人的优秀作品。

天地是课堂,万物是教材

每周二下午学校的诗社活动课分3个班:新芽班(1-2年级学生)以“趣味童诗”为主,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诗、数字诗、图画诗、谜语诗等趣味童诗的大致特点,鼓励学生用诗句表达对周围事物或想象中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星星班(3-4年级)以“四季风情”为主,引导学生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