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诗词默写训练
一
时间:
《野望》默写
1.《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
2.《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
。”
《黄鹤楼》默写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 。”
《使至塞上》默写
1.《使至塞上》中“ ,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表达了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
2.《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的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渡荆门送别》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对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二
时间:
《钱塘湖春行》默写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饮酒》(其五)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春望》默写
1.《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
2.《春望》中诗人因花开鸟鸣而生发感时伤世情感的诗句是:“ , 。”
《雁门太守行》默写
1.《雁门太守行》中写乌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依旧旺盛的诗句是:“ , 。”
2.《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是:“ , 。”
三
时间:
《赤壁》默写
1.《赤壁》中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 , 。”
2.《赤壁》中运用议论手法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渔家傲》默写
1.《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 , 。”
2.《渔家傲》中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表达自己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句子是:“ 。 ,
!”
《庭中有奇树》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又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 。”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 。”
《龟虽寿》默写
1.《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 ; ,
。”
2.《龟虽寿》中作者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愉快,调养好身体,就能长寿的诗句是:“ , ; ,
。”
四
时间:
《赠从弟》(其二)默写
1.《赠从弟》(其二)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 , 。”
2.《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
《梁甫行》默写
1.《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 。”
2.《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海边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是:“ ,
。”
《浣溪沙》默写
1.《浣溪沙》中表现词人沉思形象的句子是:“ 。”
2.《浣溪沙》中构成“来”“去”对比的句子是:“ ,
。”
《采桑子》默写
1.《采桑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 。”
2.《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五
时间:
《相见欢》默写
1.《相见欢》中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2.《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如梦令》默写
1.《如梦令》中写词人因景色迷人而乐不思“归”的句子是:“ , 。”
2.翠绿的荷叶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
。”
综合训练
1.征蓬出汉塞, 。
2. ,学诗谩有惊人句。
3. ,徙倚欲何依。
4.几处早莺争暖树, 。
5.《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诗人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 。”
6.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自己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7.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 。”它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8.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时,经常用晏殊《浣溪沙》中“ , ”两句诗表示慨叹。
9.《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山野岭中生活的景象,表现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 , 。”
10.《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却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诗句是:“ , 。”
六
时间:
1.晴川历历汉阳树, 。
2.黑云压城城欲摧, 。
3.此中有真意, 。
4.天接云涛连晓雾, 。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自己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的诗句是:“ ,
。”
6.崔颢在《黄鹤楼》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7.《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
8.《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愁意的写景句是:“ , 。”
9.《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或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 ; , 。”
10.《赠从弟》(其二)中与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1.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妻子象禽兽, 。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朱敦儒的《相见欢》中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5.《如梦令》中写返回迷路的句子是:“ , 。”
6.《采桑子》中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 。”
7.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 。”
8.《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及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
9.《梁甫行》一诗中描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句子是:“ , 。”
10.《春望》中写战火连绵,家书珍贵的名句是:“ , 。”
七
时间: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
2.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 。”
3.《渔家傲》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 ,
。”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诗中能够表现因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
5.《如梦令》一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
6.《饮酒》(其五)表现作者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 。”
7.《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8.晏殊《浣溪沙》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 。”
第二部分 文言文训练
单篇训练
八
时间:
《三峡》
1.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 。
2.至于夏水襄陵, 。
3.有时朝发白帝, , ,
, 。
4.《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山上之水流淌在树间的句子是:“ , , 。”
5.《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 , 。”
6.《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7.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 ,
”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8.《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
, 。”
9.《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 。”
10.《三峡》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是:“ , 。”
《三峡》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自非亭午夜分
(2)或王命急宣
(3)虽乘奔御风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
(3)属引凄异
3.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得分点:“阙”和互文修辞手法)
译文: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得分点:“急宣”
“朝”“暮”)
译文:
《三峡》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则素湍绿潭
(3)至于夏水襄陵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
(3)至于夏水襄陵
3.翻译下列句子。
(1)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得分
点:“良”)
译文: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得分点:“霜”
“长啸”)
译文:
九
时间:
《答谢中书书》
1.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
2. ,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 。
4. 。自康乐以来, 。
5.《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 。”
6.《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
7.《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色的对偶句是:“ , 。
, 。”
8.《答谢中书书》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山川之美
(2)自康乐以来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古来共谈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得分点:“共谈”“高峰”)
译文: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得分点:“交辉”“四时”)
译文: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自康乐以来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3.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得分点:
“歇”“颓”)
译文: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得分
点:“与”)
译文:
十
时间:
《记承天寺夜游》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 , , 。”
5.《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 。”
6.《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
7.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8.《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9.《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
(3)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得分点:“户”)
译文: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得分点:“念”“为
乐”“遂”)
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得分点:
“交横”)
译文: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得分点:“月”)
译文:
十一
时间:
《与朱元思书》
1.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 。
2.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3.《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
。”
4.《与朱元思书》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其中,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从水色、水深、水清、水急等方面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 , 。”
5.《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 ; ,
。”
6.《与朱元思书》中点明作者游览的路线的句子是:“ 。”
7.《与朱元思书》中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8.《与朱元思书》中写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的句子是:“ , ; , 。”
9.《与朱元思书》中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 ; , 。 , 。”
10.《与朱元思书》中写山“奇”的句子是:“ ,
, , , ,
。”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从流飘荡
(2)天下独绝
(3)猛浪若奔
3.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得分点:“俱净”“任意”)
译文: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得分点:“缥碧”“直视”)
译文: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蝉则千转不穷
(2)在昼犹昏
(3)经纶世务者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负势竞上
(2)泉水激石
(3)经纶世务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得分点:“作响”“相鸣”)
译文: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得分点:“戾”“经纶”)
译文:
十二
时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 。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5.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那句话是:“ , 。”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三里之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委而去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分点:“天时”“地利”)
译文: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分点:“池”“兵革”)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寡助之至
(3)故君子有不战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失道者寡助
(3)多助之至
3.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分点:“道”)
译文: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分点:“亲戚”“天下”)
译文:
十三
时间:
《富贵不能淫》
1.往之女家, , !
2.居天下之广居, , 。
3.富贵不能淫, , 。
4.得志, ;不得志, 。
5.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是这样要求“大丈夫”的:“ , ,
。”
6.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这样做:“ , ;
, 。”
《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一怒而诸侯惧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安居而天下熄
(3)丈夫之冠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得分点:“诚”)
译文: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得分点:“冠”“命”)
译文:
《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往送之门
(2)与民由之
(3)安居而天下熄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以顺为正者
(2)行天下之大道
(3)贫贱不能移
3.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分点:“广居”“正位”“大道”)
译文: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得分点:“淫”“移”“屈”)
译文:
十四
时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 , , , , , , ,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是:“ , , ,
, 。”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 , , , , 。”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反映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孙叔敖举于海
(2)必先苦其心志
(3)行拂乱其所为
(4)人恒过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得分点:“空乏”“拂”“乱”)
译文: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得分点:“动”“忍”)
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3.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得分点:
“衡”“喻”)
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得分点:
“法”“拂”)
译文:
十五
时间:
《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3)投诸渤海之尾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惩山北之塞
(2)杂然相许
(3)始一反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得分点:“损”“如……何”)
译文: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得分点:“箕畚”)
译文:
《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其如土石何
(2)虽我之死
(3)冀之南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惧其不已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得分点:“穷匮”“加增”)
译文: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得分点:“操”“已”)
译文:
十六
时间:
《周亚夫军细柳》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天子且至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军细柳
(2)上自劳军
(3)军士吏被甲
3.翻译下列句子。
(1)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得分点:“直”“骑”)
译文:
(2)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得分点:“诏”)
译文:
《周亚夫军细柳》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天子为动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3)称善者久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得分点:“动”“称谢”)
译文:
(2)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得分点:“袭而虏”“犯”)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