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和唐代另外两位大诗人相比,白居易的一生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那么多的坎坷波折,也没有后世苏轼那样的大起大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过,白居易的好友王质夫却是评价他“深于诗而多于情”。意思就是,白居易不但诗写得好,更是一个多情之人。比如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的是凄美动人,感染了无数千百年来的读者。那么,当这样一位大诗人写起自己的感情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长相思”是唐代的教坊曲名。调名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白居易在他69岁时,就以长相思为词牌名,为他的爱妾樊素写下了一首经典名作《长相思·汴水流》。
长相思·汴水流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词中所体现的两个关键点,上阕是离别,到了下阕就转为了相思。对于白居易而言,这次的离别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永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在这首词的上阕中,作者一连点出了四个和送别有关的地点:汴水、泗水、瓜州、吴山。这首词的篇幅本来就很短小,可是白居易一下子就把这四个地名都罗列了出来,这在古诗词中,极为罕见。而且和我们读古诗词的时候,那些被提到的地名,往往都是非常有名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相对而言,汴水、泗水、瓜州、吴山显然过于普通了。
那么,白居易不惜笔墨罗列了这四个地名,又是为何呢?莫非是因为作品的格律要求么?如果仅仅是这样,白居易如何能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脱颖而出呢?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上面说了,这首词是白居易写给他的爱妾樊素的。这四个貌似毫无关系的地名,正是与樊素有关。
晚年的白居易定居在洛阳,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开成五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个时候的白居易已经69岁了,年近古稀而垂垂老矣,又患有足疾、眼疾、风疾(中风)等。在岁月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的白居易,在这一年的春天,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和重要的决定,就是放樊素回老家。
樊素是杭州人,她陪伴在白居易身边已经十多年了。白居易去世的时候75岁,在当时算是非常高寿的了。但是晚年的白居易,没有儿女承欢膝下,好友元稹等人也早已先他而去,所以他的晚年生活,还是有些凄凉的。幸运的是,他还有樊素。
樊素十几岁时跟随白居易,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因为最擅长的一首歌叫《杨柳枝》,因而白居易亲切地称她为“柳枝”。正是樊素的善解人意和甜美歌喉,缓解了白居易晚年的孤独。然而,不幸的中风,让白居易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先是卖掉了跟了自己五年的骆马,又思量再三,自己这个时日不多的老人,何苦耽误樊素的大好青春呢?最终决定忍痛割爱,让樊素回杭州。
当樊素依依不舍的告别白居易,踏上去杭州的归途,白居易则是从洛阳送别樊素。而汴水、泗水、瓜州、吴山这四个地名串联起来的,正是樊素南归的必经之路。当我们还有感于这首词的上阕是多么优美流畅时,却没有想到,这就是一条写实的真实路线。
现在,当我们与亲人、恋人告别时,常常会问,“你到了么?”“你到哪里了?”白居易也同样如此,只不过以前可没有什么手机和网络,白居易只能掰着手指,一天一天的算着,樊素到了哪里。虽身在洛阳,但是白居易的心却仿佛跟随着樊素的船一路从汴水,到泗水,到瓜州,一直到杭州的吴山,并将自己的相思在吴山停留。
从此,白居易和樊素天各一方。而风烛残年的白居易心里也清楚,今生今世,他都不可能再和樊素再见了,这才是那最让他无法承受的剧痛。“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相思如河水一般连绵不绝,樊素的船到哪里,白居易的相思就跟到哪里。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
然而正因为知道根本不可能有归时,恨就不可能有停止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白居易只能倚楼而望,思念着远方的姑娘。可是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相思和心痛。最深的爱和最深的痛,这,就是白居易。
本文由风中飞鹤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