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上,有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京广铁路在楼下西侧贯通南北,万里长江在其北面蜿蜒东去,距离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仅有公交车一站地的距离。
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传唱古今,滕王阁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声闻大江南北,黄鹤楼则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最多的名楼。大家熟悉的大诗人崔颢、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均在此留下诗篇,民族英雄岳飞、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此抒发心中的豪情。据统计,关于黄鹤楼的诗词不下千首,盘点这些诗词,以下三篇应为上上之作:
1、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
该词上阙写景,登楼远望,自远而近。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显示了作者对祖国的山川地理成竹在胸。下阕一转,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的感慨。最后把酒酹江以抒壮志,以慷慨高歌的形式表达了以诗言志的核心。
该词作于年,正值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途经武汉,怀着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全篇虽然只有四十四个字,但包括了自然地理、政治形势和革命豪情。本词主题思想深邃、寓景于情、境界含蓄高远;读起来沉着有力、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反映出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度,伟人境界自是非常人能比!
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故人西辞黄鹤楼”既是点题,又构成一种联想,平添了几分愉快的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全诗的精华,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描绘得尤为浓郁。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已是诗名满天下。李白对他崇拜的不行不行的,曾赠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次离别正值太平盛世,又是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扬州更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李白对这次旅行自是无比向往,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自然别有一番诗情在心头。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每次读完都能一舒心中块垒,心儿也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到达向往中的扬州。
3、崔颢的《登黄鹤楼》
这首诗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诗人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和寻常楼景的反差,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水天相连、白云悠悠的自然画面,使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思想也随之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绿草青青,波光流影中,引起诗人美好的憧憬和回忆,“晴川、芳草”二句用的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而升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是“归”的时候,诗作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与开篇遥相呼应。本文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语如联珠、音律谐美,对仗工整、文采飞扬,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第一次登临此楼时,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暗叹不如,并一时气馁,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以此典故为背景,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后来李白重拾信心,先后写下与黄鹤楼有关的五首诗词,其中就包括那首千古绝唱的《送孟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