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古诗词解读6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小朋友们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江说语文”从“教材解读”、“诗作背景”、“古诗解读”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小朋友们回到教材去看古诗,同时在“古诗词解读”部分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现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部分。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

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在读这首诗时着重从作者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角度去理解。

李白住在湖北安陆的时候,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为了挚友。公元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就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见面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老师: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你们读到了什么?

学生: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

送别的对象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要去广陵这个地方。

老师:这里的“之”是到、往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解诗意

学生:“故人”指的是谁呢?

老师:“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孟浩然。

学生:“辞”是告辞、辞别,“西辞”就是向西告别,这里为什么是“西辞”呢?

老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着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是“西辞”。

学生:李白送别的时间是晚上么?古代的人可真浪漫呀!还放着烟花送别友人。

老师:这里的“烟花”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烟花”,而是用“烟花”来形容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扬州三月。

学生: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扬州”呢?

老师:这是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的水流也是自西向东,所以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自然是沿着长江水顺流而下啦!所以说是“下扬州”。

学生:“孤帆”是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么?

老师:李白和孟浩然所处的时代是大唐的“开元盛世”,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帆船远去,所以对李白来说是“孤帆”。

老师:是啊!这个“孤”也写出了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那种离别的愁绪。

学生:我也读出来了。李白一直送到了天空的“尽头”呢。

老师:“尽”在这里是“消失”的意思。船都看不见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

学生:他们的友谊、情谊。

老师:是啊!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啊!

老师:船已经消失在天际了,为什么李白依然还站在江边不离开?

学生:李白舍不得离开,他希望自己对孟浩然的情谊也能像东流的江水一样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学生:后面两句虽然写的是送别的景象,我却能感受到诗人李白送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

老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写景,同时也是寄托了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恋恋不舍的感情的景。所以我们在读起来的时候,就觉得情景交融,意味无穷。

你看,李白就是借助了“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具体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孟浩然真挚的友情。

小朋友们,读完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李白是如何借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么?其实啊,如果只是“帆”、“影”并不能很好地抒发诗人的感情,但是诗人李白用的是“孤帆”、“远影”,一下子就把自己当时的感情表现出来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试着在事物前面加上不同的形容词,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事物就好像融入了我们的感情一样会说话了呢。你要不要试试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