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建
王建(年—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王建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年),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前后,“白发初为吏”,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年),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名篇有《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
王建诗词作品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3.《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4.《唐昌观玉蕊花》
一树笼葱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
5.《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6.《水夫谣》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肌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二、崔颢
放眼崔颢黯淡的一生,唯有《黄鹤楼》一首诗成了他引人注目的高光。也就是这一抹辉煌的高光,消解了他那所谓“有文无形,嗜赌好色”的阴影。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天宝年间,正在全国漫游的大唐第一诗人李白,遭遇了诗人生涯从未有过的挫败感——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黄鹤楼,却不能像在其他名胜古迹前那样题诗留念。
是黄鹤楼未能引发诗人的诗兴?恰恰相反。那天,李白专门选择了日暮时分便以远望的好时机,登上早已入梦的黄鹤楼。当他放眼苍茫的楚天,面对着大江落日的美景,早已诗兴大发。就在他从侍从的手中接过饱蘸浓墨的如椽巨笔欲往墙上挥洒诗句时,只见自己诗友崔颢的一首七绝已在落日晚霞中大放异彩。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完崔颢的这首诗,李白握笔的手一下僵住了,继而死了般垂落了下来,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牛、狂、一天到晚耍大牌、两眼向上、鼻孔朝天、皇上召见都不鸟、一进皇宫就要大宦官捧臭鞋、连喝酒都只要月亮中的嫦娥作陪的大诗人,只能跪拜一番后闷闷不乐地走下楼梯,神情沮丧地连连摇头,悲伤逆流成河地喃喃自语:“有崔颢的诗在上头,我李白这次真的是自愧不如呀!”
最终,这个最喜欢在祖国山河上题诗留念的大狂人,平生第一次,没能让黄鹤楼没有成为自己的主场。
崔颢是谁?
崔颢(hào)(—),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名扬天下,仅靠一首诗。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自然不必多讲,因为咱们上学时的课本里,早已被诵读得熟记于心。一起看看崔颢的其他诗。
1.《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古游侠呈军中诸将·游侠篇》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悬两绶,转眄生光辉。
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由于官场失意,深受打击的崔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想象中的诗境化作现实中的行动:嗜酒赌博,追逐美色。后来一气之下,他就破罐子破摔,离开首都长安,弃官漫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首著名的《黄鹤楼》就是他在漫游时创作的。二十多年的山河漫游,特别东北边塞之行,已经把那个沉溺酒色的文弱书生锤炼成了风骨凛然的伟岸男人,也把他的诗风从柔弱浮艳改造成雄浑奔放。
公元年,崔颢死于从长安返回故乡开封的途中。
4.《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译文: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饱含深情,意在言外,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此诗的雄浑悲壮,气象之开合,完全不输于高适、岑参等边塞诗歌大家。
结语:
在暗礁与光辉中挣扎前行的人生。
前半生,崔颢一直未能够在时代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考中进士,朝廷却分配给他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想要展开人生前途,却得不到一个权威人士的举荐(这种古代的科举制度和举荐制度不知道让多少文人墨客走上了同一条道路,最终导致了不知多少类似的失意人生,唐代几乎一半的诗人都有类似经历,也是这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所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时代命运)。在那一个个前途无望的人生暗夜里,为了平息焦灼与迷惘,他把赌场与青楼当作避难所,应是他躲入另一个时空寻求精神慰藉的非常举动,而未必是他的爱好与品行真有多么不堪。
崔颢的人生一直在人性的暗礁与光辉中挣扎,一直在善与恶的角力中煎熬,作为一个苦命人、失败者,他直到下半生,才幡然醒悟,愤而冲出牢笼——勇敢地弃官漫游,重新开始生命的征程,重新书写自己的命运。
正是在那些徒步千山,跨越万水的慢慢长途中,他的视野开阔了,他心灵的镣铐瓦解了,看清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开始用身体拥抱大地山河,用笔抒发心中的块垒,迎来人生之诗的华彩篇章。
当他漫游的双脚登上武昌黄鹤楼时,诗人生命中涅槃的时刻到来了。此刻,在命运中重生的他有如神助,一首辉煌的诗篇《黄鹤楼》喷薄而出,一举终止了他在世人眼中的恶劣形象,也一举重铸了他的人生,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