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抒怀寄慨的诗,看昔日北京的蓟门看火

1、朱彝尊·出居庸关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朱彝尊是清朝诗人。写《出巨庸关》一诗时,诗人还未出仕。诗人一路涉水观山,从南到北,他来到巨庸关,在这日落西山的余晖下,被北国关山的峻美和雄壮所感叹。在杜鹃鸟的声声音啼鸣下,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无数的峰嶂在云雾之间林立,恍然之间雨雪纷飞,飘飘扬扬白茫一遍,感觉七百公里之外的榆林也只在咫尺之间。

《出巨庸关》一诗,在我们的脑海里展现出的不是抽象的,没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静谧,而是生动活色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有独特的北国风光,有雄伟的关城,有鸣叫的杜鹃,有落日,有山泉瀑布,有雨落千山的意境,也有由巨庸关而及榆林的咫尺天涯。

2、刘大魁·西山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刘大魁是清朝中期诗人,桐城散文流派的集大成者。诗人诗中所写的西山在京西的八大处。诗人在一个雨后的早晨游览西山,雨后的山林遍染晨雾,如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诗人登上山峦,山冈和潭水尽收眼底,西山的景色秀丽,山林间鸟啼声阵阵,令诗人顿感令人心旷神怡。

在诗人眼里,雨后的西山处处皆美景,看到的每一片,走过的每一点都像描绘江南风光的屏风一样挂在眼前。诗人认为,西山之美,即是写实,也是意境。

3、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诗中的张将指的是唐朝开元名相张说,他在公元年到年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当时孟浩然是张总的幕客。

《同张将蓟门观灯》写的春节灯会,在辞旧迎新的春节时,蓟州和家乡虽然都会过,但过节的风俗习惯却是大不一样。诗人在后两名重点描述的唐时北京城元宵灯会的热闹。元宵佳节,夜色渐浓,诗人与张将军步行于街头,只见彩灯于枝梢高挂,灯簇簇,五彩缤纷,犹如燃烧的烛龙一般光明璀璨,烘托出一派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

4、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是唐朝诗人,一般情况下读他的诗比较少,他与王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同时期,王维曾写过《赠祖三咏》(祖咏排行老三)。

诗人第一次到蓟门(今北京西南处),正值雪后阳光初生,厚厚的积雪在阳光下寒光万里,他对此地的景色风光所惊叹,尤其是登临幽州台(燕台),第一次看到的喧嚣嚣的军营里旌旗飘飘,他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兴奋。面对当时所处于边塞的蓟门,想到当时的契丹在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下节节败退,他既是神荡心震又心往神驰,于是生出了效仿班超和终军投笔从戎,赴军报国的家国情怀。

5、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招贤所修建。一说是在现在的大兴区礼贤镇,当时的燕昭王为一洗国耻,再此千金揽才,成语千金买骨即来源于此。二是说幽州台就是蓟北楼,在海淀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是蓟城北部的一座门楼。此两种说法目前都无定论。

登幽州台歌是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佳作之一。公元年,陈子昂随军出征。因受贬而郁郁不得志,于是登临幽州台而极目远眺,感叹古代识人之明君已逝,而自己可能也不会遇到再求贤若渴的圣君了,诗人看着苍苍天土地,想着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打击,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每次读到此诗,总会想起崔颢在黄鹤楼写到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