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3.悠悠:飘荡的样子。4.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6.乡关:故乡家园。7.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一、文学、文化常识1.崔颢:唐代诗人。2.这首诗是崔颢返乡途中路经武昌时所作。相传李白曾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表达对于这首诗的赞叹之意。二、重要注释1.汉阳:汉水北岸(古时“阳”指山南水北)。2.历历:清楚可数。3.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4.乡关:故乡。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首联提及了仙人驾鹤远游的传说,“已去”和“空余”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然。颔联以“白云千载空悠悠”营造出时间和空间的空阔境界,并由此引发思乡情怀。颈联写晴空下的江水、沙洲、绿树、芳草,具有温暖的情感。尾联以“愁”字收尾,表达了黄昏时分,身处高楼之上的诗人心中涌起的乡愁。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四、习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B.颔联写远眺所见阔大的画面。C.颈联采用叠词来写江上美景。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D.“日暮”两句以黄昏水雾江烟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7.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在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表明了临江而建的特点。B.颔联通过近景写出了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C.颈联描摹了凄美动人的江上景色,令人无比伤感D.尾联流露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真切情感。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指地名。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