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源著年版《洞庭名郡》书影
岳阳楼景观文化特色浅谈
陈湘源
岳阳名城文物古迹群星璀灿,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岳阳楼了。在国家评审通过《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时,对岳阳楼景区评分总分高达97分,其中人文景观方面的历史价值20分、景观价值20分、文科价值20分、外围环境10分、文物级别10分、自然景观方面的独特性7分、变化性10分,属一级景区。
唐代,诗仙李白赞曰:“楼观岳阳尽。”
宋代,岳州知州郑明瞻夸道:“历遍江山只此楼。”
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感叹:“天地无穷有此楼。”
明代,刑部尚书颜颐寿称许:“吴楚楼台此大观。”
清代,联坛高手徐小谷誉之:“淮海南来第一楼。”
历代文人雅士对岳阳楼的赞颂不胜枚举。宋代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云:“自有唐以来文士编集中,无不载其声诗赋咏,与洞庭、君山率相表里。宗谅初诵其言,而疑且未信,谓作者夸说过矣。”当他“入境,疑与信俱释。及登楼,而恨向之作者所得仅毫末尔。”一到岳阳,他不仅疑窦顿消,而且深感昔人的描绘与胜景之美相去太远,只不过是管窥蠡测得其毫末。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与滕王阁,素以岳阳楼称胜是由来以久的。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将江南三大名楼详加比较后云:“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故魏允贞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名句。今日岳阳楼更以其历史悠久,地理形胜,文化积淀深厚和文物价值极高而名冠中华名楼榜首。
五朝楼观尹素兰摄影
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肇始于东汉末年,已有多年的历史。陈寿《三国志·吴志》载:赤壁大战后的东汉建安十五年(),周瑜“为行装道于巴丘,病卒。”在巴丘,周瑜于病榻上向孙权力荐“鲁肃智谋足任”,他死后由鲁肃接替他的职务,孙权依言。关于鲁肃在镇守巴丘时与关羽“单刀俱会”,议定吴蜀以湘江为界具体时间,《吴主传》中有“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是岁刘备定蜀。……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鲁肃传》又云:“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肃往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兵。”说明吴蜀划湘水为界,时在东汉建安十九年(),今版诸书称建安二十年者有误。这时,巴丘成了东吴的边界。鲁肃为加强防卫,于是在此筑城屯兵,抵御借驻荆州的刘备。为操演水军,在西面临湖处修建“阅军楼”,这便是岳阳楼的前身。故清光绪《巴陵县志》称:“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也。”自晋太康元年()建巴陵县至今,鲁肃所筑故城一直是岳阳府、州、郡、县治所所在。岳阳楼在魏晋南北朝称巴陵城楼,唐代早期称南楼、西驿楼、洞庭驿楼、洞庭连天楼,至唐肃宗乾元二年()始称岳阳楼。
二是地理形胜。名楼屹立于巴丘高阜的城墙之上,遥对君山,控湖带江,居高凭险,视野开阔。诚如窦垿“岳阳楼”长联下联所云:“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岳阳楼景观由江、湖、山、城构成。登临纵目,长江西下,奔腾不息;四水南来,洞庭壮阔,阳刚之美令人振奋;君山浮黛,碧螺绾髻,其静若处子的阴柔美又撩人情丝。既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悲壮;又有“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恬静;还有“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之雅韵。真是气象万千,变幻莫测;朝辉夕阴,目不暇接。“一分山色九分湖”,岳阳楼是“得水而
一分山色九分湖杨一九拍摄
壮,得山而妍”(明代散文家袁中道语)。我国古典楼阁取势,讲究“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些岳阳楼尽皆占之,故能使游人从有限的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从而引发一种带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三是文化积淀深厚且独具特色。景诱情生,情随景发。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特殊的人文关怀,故能积淀、培育出特色独具思想文化。岳阳楼自从南朝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唱响,历代名人便咏叹不绝。尽管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云:“尝登岳阳楼,左序球门壁间,大书孟(浩然)诗,右书杜(甫)诗,后人不敢复题。”但近人编《岳阳楼诗文集》仍得历代名篇佳什余篇,作者达多位,可谓洋洋大观。特别是震古烁今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以“笼天地于形中,挫万物于笔端”的雄才,给壮丽多姿的景观注入精神,使人们在赏湖观山之余倍受教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孔孟思想之精髓,塑造出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真醇完美的人格,为我中华精神文明之绝句,古往今来世代崇尚。当时苏东坡即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欤!”宋代状元王十朋在《读岳阳楼记》诗中盛赞:“先忧后乐范文正,此记此言高孟轲。”……楼以文益壮,文以楼生辉,璀璨的岳阳楼文化气贯古今!岳阳楼自创始以来,见于记载,大修和重修达50多次,确实得力于它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有人说,岳阳楼以文胜,黄鹤楼以诗胜,此言可也。但又说,岳阳楼没有黄鹤楼那样的好诗!此说就不敢苟同了。虽传说诗仙李白曾见崔顥诗而搁笔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誉之:“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顥《黄鹤楼》为第一。”但是讲的七律,愚以为岳阳楼有两首五律,不仅可与崔顥的《黄鹤楼》媲美,而且在思想性方面似乎还更胜一筹,那就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在历代选本和当代教材中,此二诗皆与《黄鹤楼》并驾齐驱。为何说思想性更胜一筹呢?崔诗虽道出了登黄鹤楼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全无的观感,但最终只是归结到“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一点乡愁上。岳阳楼的孟诗,表达了“端居耻圣明”,读了圣贤之书不能为国效力是一种耻辱的思想;杜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忧国忧民之心更是跃然纸上。当然,各诗立意不同,不能求全责备,但三首诗,写景状物,各具特色,应该不分伯仲。是因为岳阳楼有篇名重古今的范记,文高于诗,所以“岳阳楼以文胜”之说。当代伟人们对岳阳楼文化十分重视。毛泽东手书杜甫诗屏嵌刻楼上。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将“先忧后乐”作为共产党人的修养准则予以强调。胡耀邦在例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三句名言时,将“先忧后乐”列于其中。江泽民曾多次引述,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又再次告诫全党同志要“先忧后乐”,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国庆期间,岳阳楼与长城等一起耸峙于天安门前的“祖国在我心中”的微缩景观中;此时,胡锦涛主席正在岳阳楼视察,这是偶然巧合?它既说明岳阳楼建筑民族风格独具,更说明岳阳楼已成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尚情操的物化。教育方面,建国后历届中学课本皆将《岳阳楼记》和《登岳阳楼》列入;另外还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联10多首。绘画,电大教材《中国美术知识讲座》有“岳阳楼图”的教学内容。年恢复高考后,岳阳文化曾经多次进入试题。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作文;以《岳阳楼记》选句填空、选词释义;要求考生对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比较选择等。一座地市级城市有这么多诗文入编教材、进入高考试题的,全国罕见。此外,岳阳楼还有历代所遗匾屏楹联、书画碑刻,文采飞扬为名楼增色添辉。特别是楹联,
米芾书楼记局部
祝允明书楼记
董其昌书楼记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造诣都很高,岳阳市能成为全国楹联城市,主要得益于岳阳楼楹联文化的深厚积淀。
四是文物价值。江南三大名楼中,
巴陵古城岳阳楼尹素兰摄影
惟有是清代光绪六年()所遗古建筑,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岳阳楼是清代建筑艺术日臻完善,技艺趋向高峰时的精品力作,凝聚了一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主楼为招梁式木构架盔顶建筑,榫卯衔接,严丝合缝。楼顶如古代武将的头盔,飞檐翘首,曲线流畅,如此之大的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仅见。檐间如意斗拱,形似蜂窝,既拱托盔顶重力,又展示艺术装饰美。斗拱间层层出“插昂”饰以靴头、龙头、凤头与云头,纷繁炫目,精致美观,将楼台妆扮得更加华美端庄。三层楼阁,平面呈长方形,寛17.24米,深14.56米,通高19.42米(以一平台海拔53.4米为基点的测数),主要由从一楼直贯三楼的直径46厘米的四根楠木金柱,和一楼20根檐柱、二楼12根老檐柱支撑,坚如磐石。这个主架为纯木结构的庞然大物,就耸立在台基的石柱础之上,若用大型吊车,可将它整体凌空吊起!因为岳阳楼长期供奉吕洞宾,所以屋面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这也是除皇城以外独特的城门楼了。四角欑尖上高3.8米的宝顶及龙凤角饰,回文、瑞草脊饰等陶制品,皆为清代中叶所遗的精制艺术品,闪烁着昔日的光辉。顶楼檐下镶嵌的国笔郭沫若手书楼额;楼内张照手书的范仲淹《岳阳楼记》雕屏及所有楹联诗屏,笔者在负责文物“四有”工作时,为确定这些文物的级别(岳阳楼是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则是可移动文物,定级的标准、名称不同)请示国家文物局,回电说:“岳阳楼内的匾、屏、诗、联,皆视同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岳阳楼的建筑本身,无论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诸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再加上这些珍贵的文物,确确实实无愧于“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有人写了一篇《江南三大名楼谁为最》,将岳阳楼推为第一,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岳阳楼,当之无愧!
说明: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摄影者如不同意使用请告知,我即撤除。
陈湘源.11.配图发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巴陵戏》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