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东亚汉文化圈内,由于历史背景的相似,东亚诸国的文化教育体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日本,因为在汉唐时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文字、教育等多个方面都留下了汉文化的印记,这一点在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选篇中有深刻的体现。
一、中国古诗词在日本教材中的选编
1、唐诗选篇率高
中国古诗词在日本有个统一的称谓——“汉诗”。在日本平安时代,《田氏家集三卷》、《性灵集十卷》、《本朝丽藻》等中国古诗词集在上层贵族中风靡一时,“汉诗”是当时高知识阶层的必学文本。等到了江户时代,江户幕府重视儒学,汉文化教育空前繁荣。伴着唐风的日益兴盛,中国古诗词也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书案,而是覆盖了上至贵族、下至庶民各个阶层,《唐诗选》甚至成为当时文化教育的必读书籍。唐朝是诗歌发展臻于成熟并直达巅峰的时期。
诗歌作为唐朝的“一代之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日本作为受唐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唐诗在日本的地位也体现在国语教材的选编之中。在日本平安时代,学习唐人的诗歌成为了日本上层贵族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大儒、贵族知识分子推崇白居易和他的《白氏文集》,在上层人物的引领下,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争相读白诗,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文人的必备修养。
2、唐诗在日本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随着僧人们将汉学传播回日本,汉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习不再是文人学士的专利。通过寺庙、官学等的传播,唐诗在日本各阶层认知度越来越广泛,随之扬名的诗人也不再仅限于白氏一家,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也广为流传。李白的文集渐渐超越《白氏文集》,李白也成为江户时代之后在日本喜爱度最高的诗人。这些唐朝时期的代表诗人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古诗词在日本的群众基础。日本人对于“人情”的看重,实际上是对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的交互和反馈的要求,是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情感安定的需要。这些情感可能是对友人的牵挂,对故园的乡愁,对未来的憧憬等等。
从国语教材中选录的唐诗来看,思乡送别的主题反复出现,这一类型的诗作往往可以完美契合日本人的人情观,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静夜思》中的一片月,抬头低首之间就牵引出对千里之外故乡的思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叶帆,在遥远天际承载着对友人的祝愿消失不见;《春夜洛城闻笛》中的一支曲,在静夜中将乡愁吹向城中每一个人。这些平常的意象通过诗人的妙笔构建出具体的画面,传达出人间永恒的真情,在日本人看来就是“义理人情”的最佳诠释。
在众多唐朝著名诗人中,李白、王维等尤擅描写送别、思乡等情怀的“离情诗”,其流传下来的可查作品多不胜数,这其中流传下来的唐诗名篇数量也蔚为可观。唐时文人墨客多好交游,在游历过程之中广交好友,相聚与别离就成为了常态,因此这类诗歌多名篇也情有可原。
二、中国古诗词选篇因素
1、诗人地位
优秀艺术作品能够与读者超越空间与时间进行对话,让读者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身在怎样的文化环境,都能够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启迪。中国古诗词对于日本人而言本身属于外来文化,要提高其接受度、传播其亮点所在,就需要对于选入教材的中国古诗词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通过对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中国古诗词选篇情况的统计,我们已得知其共选录40首中国古诗词,且所选的除宋人苏轼的《春夜》外皆为唐诗。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只是因为唐朝时期对外的文化扩张对日本产生了影响,更因为唐诗的成就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了最高点。
在唐代,经过此前汉、魏、两晋南北朝的积累,诗歌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繁盛期。唐朝的“一代之文学”就是唐诗,代表着这个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最耀眼的成就,所以日本选录中国古诗词多为唐诗是有迹可循的。日本在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吸收过程中,保留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时期唐诗的印记,提炼出其中适于本国国情的最精华部分,化作了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养分。这种提炼在国语教材选文之中的体现,就在于诗人地位及其诗作的代表性对中国古诗词选篇的影响。毕竟在引进外来文化之时,必然要选取其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以期对本国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古诗词鉴赏的难度
中国古诗词,一个“古”字就说明了其产生年代与现今世界有不短的距离。再加上虽然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但自19世纪后半叶起,两者之间的沟壑已越来越深,发展到今天,日本学生们的古诗文修养水平已退化到一个低谷。因此,在进行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选文时,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该诗对于日本学生来说鉴赏的可行性是否达标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考虑因素。从入选高中国语教材的诗歌长度来看,绝句的入选率要远远高于律诗。因为绝句字数较少,句读简单。
绝句因其用字和语言不艰深,表意多浅显易懂,在断句、标点简单的同时,用精炼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且诗文本身艺术价值极高,因此绝句在国语教材选篇中如此受欢迎。
三、日本对中国古诗词编选的目的
1、加深爱国情怀
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中国古诗词的编写部分往往除了诗歌本身和注释,还加入了地图地理信息,历史知识等等。这样随着时间空间的流动变化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在对学生构图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进行强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诗文情感的感知能力。而世界史知识的加入,则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去解读文本。而且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的注解在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都有提及,在促进学科融合,了解更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此外,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关心与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解异国文化的基础。
2、进行本土化融合
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就同出一源,在此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诗词作品进行本土化的融合,使其更贴近日本的社会认知水平,在这个方面日本有天然的优势。日本高中国语教材都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汉文与代表日本传统文学作品的古文分成两个对立的部分,单独教学,互不相通,但如前文所分析,这两个部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通的地方,如古文编中的《徒然草》、《枕草子》等化用了大量汉文编中的中国古诗词和文言文。
如果在教材编写时,能够将日本古文与中国古诗词相关联的部分做出提示,并且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入其中的关联性的科普,那么课堂就可以免于陷入教学指导案的复述循环,并且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同时,对本国的传统文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讲解《奥之细道》一课时,可以加入杜甫《春望》名句的解析;在讲解《枕草子》的时候,可以用白居易的《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的名句“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引入,让学生发现教材文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选录的中国古诗词多集中在山水田园、思乡、送别、个人感情等主题,在解读时比起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更偏向于对日本高中国语教材中选录的中国古诗词多集中在山水田园、思乡、送别、个人感情等主题,在解读时比起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更偏向于对诗人个人情绪和感受的解读。
结语:
在汉文化主导的东亚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越南,其汉文化教育都与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具有同构性的关系。但是毫无疑问,各国的中国古诗词教育情况也与其自身的历史现实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日本和韩国、越南等国同属受汉文化辐射的东亚文化圈国家,汉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教育史上都曾留下深刻的印记。
参考文献:
《日本漢詩史》
《漢文教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