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视点星汉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

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m/

作者简介

星汉,姓王,字浩之,年5月生,山东省东阿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现为顾问;新疆诗词学会创建者之一,现为会长。公开出版有《清代西域诗研究》《天山东望集》等20馀种。

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创作传统诗,有着深厚的基础。学习古典诗的好处,我们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简言之无非是提高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知识,增强智慧等。学习古典诗尚且如此,那创作传统诗更是如此。

对于诗歌兴趣的培养,我国许多家庭往往从孩子抓起。在孩子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让小孩背诵简单的唐诗。上学以后,学校教育对于传统诗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就全国而言,多地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人统计,在高考之前,作为一名学生,小学期间至少要学90余首古典诗歌,初中近30首,高中近30首。

骆宾王七岁的诗作《鹅》,几乎是每个孩子启蒙时学会的第一首唐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会给孩子们一种启示:作诗并不难,骆宾王能作,我也能作。

这首诗看似是信口吟来的儿歌,在形式上却是非常讲究的。它的后三句的平仄全是律句。最后两句不但是一联工整的对仗,其中还有四种颜色词“白”“绿”“红”“清”(算是借对)相对。就算骆宾王是“神童”,家庭教育超前,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做到的。窃以为,这首诗必有当时成人的加工。但是不管怎样,它告诉后代的人们:小孩子可以作诗。

《中华通韵》的颁布,为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华〈通韵〉规范·范围》这样写着:“《中华通韵》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唯一普通话韵规范。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学校教学和诗歌、戏曲等韵文题材的创作。”

我想比“大、中、小学校教学”再往前一点,小孩子在上学前,幼儿园教的儿歌的诗韵,自然而然的都在《中华通韵》的韵目之内。请看以下两首:

眼睛看妈妈,鼻子闻花花。

嘴巴吃瓜瓜,耳朵听夸夸。

——可爱的小五官

彩色泥,手里搓。我把它变成小手镯。

彩色泥,手里搓。还能变成很多多。

——奇妙的彩泥

前者的韵脚在《中华通韵》的“一啊”,并且全是“阴平”。后者在《中华通韵》的“二喔”,特别是平水韵的入声“镯”,在普通话里读成了平声。可以想到,小孩子会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普通话用韵的熏染。

不管是古韵还是今韵,毕竟是有传承性的汉语。在押韵上绝大部分韵字是古今一致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用韵陶冶。如小学课本的《锄禾》《静夜思》《春晓》《小池》《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诸篇,就是如此。像《所见》押韵的韵字“樾”“立”,《江上渔者》押韵的韵字“美”“里”,《寻隐者不遇》押韵的韵字“去”“处”,孩子们要是问起来,倒是让小学老师费一番唇舌。

《中华通韵》在韵目设立上,是以《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为依据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学汉语拼音,他们凭着普通话的语感,就能押韵、摆平仄。这就具备了高考试卷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的必要条件。

诗韵,无论古今都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强制性的划一。推行新韵,也需要一种国家层面的强制手段。高考试卷出现创作传统诗的题目,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推行《中华通韵》的强制手段。

年5月9日,由教育部语用司和中华诗词学会联合推进的《中华通韵》教学在北京举行了实验启动仪式。于年选定在全国20个大中小学中进行试点。在后来的教学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举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为例。该校教师杜继凯在题为《〈中华通韵〉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通融性》(《中华诗词》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教师教《中华通韵》无障碍,学生学习无障碍,按照《中华通韵》进行诗词创作无障碍。《中华通韵》与中小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是相融的。与语文学习同步同轨,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简单、易记、易懂。

杜继凯收集了一些中小学学生的传统诗词创作。这些诗作,还不能像唐代祖咏的试帖诗《终南山望余雪》那样传诵千古,但是如果进入高考,创作传统诗,拿个及格分还是不成问题的。笔者见到的《即墨区实验学校诗词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颇为可观的作品。此处只录几首用韵与平水韵大异的例子。

雪后千村静,房前几树白。

疑春昨夜至,唤醒百花开。

——王一宁《雪景》

紫燕翩翩唤雨来,迎春艳丽小童摘。

河边柳树新芽冒,锦鲤红鳍水面拍。

——孙瑞佳《春》

时光荏苒日如梭,师友分离感触多。

心似花结愁易解,相别折柳话难说。

——杨可欣《毕业有感》

由此可见,中学生创作传统诗并非难事儿。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自觉地进行诗词创作的人,总体上占得比例不大。但是一旦高考有了传统诗的诗题,使中学语文教师除讲解诗的内容外,必然要讲解格律,让学生领略传统诗格律的音韵美。同时也会使语文教师素质有所提高。教师讲授中学的传统诗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回忆小学背过的古典诗歌内容。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流水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颜色词相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方位词、数量词相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双声词、叠字相对等等。

今天的考生在校内和校外,在高考前和高考后,都有古人无法企及的优势。信息发达,检索方便。只要动动手指头,在互联网上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汉语大词典》《佩文韵府》《四库全书》《二十五史》等大部头的工具书,都能电子版检索,想看什么,随时得到。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这个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国兴起了一股“诗词热”。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这对促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热爱诗词、热衷创作诗词的人,自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有增无减。据统计,当下有万人从事诗词创作,各种诗词刊物余种。有人说,全国的诗词创作者,每年就能产生一个《全唐诗》的数目。

以上种种,可以这样说,今天有一种诗词创作的浓烈氛围。如果在高考时,有诗词创作的题目,会得到考生家长的支持。

中国的考试史,可为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提供借鉴。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多年。我们不妨这样说,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试贴诗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元明两代迄未恢复。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考试项目。

古代科场不考“词”这种文体。其原因当是古人对词的看法有关,认为是“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和“其变愈薄”(陆游)的东西,“曲子词”,难登大雅之堂。再就是词牌复杂,不像“诗”那样格式固定,便于考生记忆,便于考官评判。

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以一赋一诗中选。其应试的诗《玉水记方流》为: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文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如月落清流。

潜颍应旁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记,沦弃即千秋。

白居易按照严格的试帖诗的程式作诗,在诸多框框的束缚下,完成了考卷,但此诗在白诗中终非上乘。同科的进士中,还有郑俞、吴丹、杜元颖等人的同题试帖诗,读之,有一蟹不如一蟹之感。

试帖诗佳作很少,但不是没有。“大历十才子”钱起在天宝十年()所作的《省试湘灵鼓瑟》就被后人传诵: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尾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诗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对试帖诗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祖咏的试帖诗《终南山望余雪》,却是另类: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境似画,但不符合试律格式。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载:祖咏交卷时,考官诘问他为何尚差四韵,如此离格?祖咏答曰:“意尽。”对这种“不懂规矩”的考生,我们也应赞扬当年的主考,竟能不顾朝廷功令而破格录取祖咏。

清代的试帖诗,要求比前代更加严苛。乡、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限用官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除首联和末联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均要求“铢两悉称”的对偶。比如嘉庆己未翰林王廷绍的《惊雉逐鹰飞》就是如此。

诗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唐代考诗赋。这是唐诗兴盛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唐代进士科举以诗赋取士,此项制度与唐诗的繁荣有何关系?宋人严羽云:“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沧浪诗话·诗评》)严羽的话,移至今日,恐无不当。

窃以为,如果当今高考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考生们写不出白居易的试帖诗,更写不出钱起的试帖诗,没有必要写出王廷绍的试帖诗。但是在考场上,就全国的考生而论,未必不会出现第二个祖咏。

现行的高考不考诗歌。这里的“诗歌”,包括新诗和传统诗,但主要是新诗。

高考作文60分,一般限制字数在字左右,可以说作文成绩直接决定着考生的成败,历年来作文考题在体裁的要求上都是“诗歌除外”。究其原因当是:诗歌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而且作为评卷人来说,对诗歌的鉴赏也有自己的不同理解。诗歌的特性,容易让诗歌显得朦胧、晦涩、抽象,不易评判优劣。议论文和记叙文就会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写,相对容易评判。

60分的作文大题,倘允许作诗,一旦失误,“功名”尽毁。如果在60分作文题之外,另设一道分值小的创作传统诗的题目,或是从60分的大题中“抠出”一部分分数,匀给作诗,那就不一样了。这道分值小的题目还必须便于操作,便于评判方可。

如果高考有了创作传统诗的题目,笔者的建议,可供命题人参考:限题作五言绝句或是七言绝句一首;多作无效。限用《中华通韵》,不限韵目。题值5分,格律全合者,得基本分3分;格律不合,酌情扣分。有意境、有诗味者,得2分。若意境、诗味欠缺,能四句全用对仗,如《登鹳雀楼》《绝句》(杜甫)者,得2分;一联对仗,如《宿建德江》《饮湖上初晴后雨》者,得1分。

年12月27日,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华通韵》研制工作总结座谈会”上,我曾建议:“《中华通韵》发布后,每年高考,应给5分的题目,《中华通韵》就会很快得到推广。”《中华通韵》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高考试卷有作诗的题目是最有效推广的办法。现在看来,为了推广《中华通韵》而在高考中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就显得狭隘了。提高考生的素质,却是更重要的内涵。

在考试诗赋时代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他们熟谙格律,掌握技巧,把所用的韵书背熟,来应付科考。擅词者必然能诗。但是考试后,鲜见出现诗人词家。而古代许多没有“功名”的人,诗词成就却辉映后世。就李杜苏辛来看: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杜甫参加过科举,落第;李杜纵然是诗文天才,但严重“偏科”,都不是做官的“料”。苏轼省试第二名,但是省试的第3场诗赋考试,竟然不合格;辛弃疾曾赴燕京考试,落第。也就是说,科考可以促进诗词的发展,但不是说没有经过传统诗考试或是黜落的人,就不能能成为诗词大家。

考生由童生而秀才,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都会作诗。然而中举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丢弃了这块敲门砖,去搞“行政”了。清代曾官宝泉局监督的祁韵士,“亏铜案”发后,发往伊犁当差。在他的《濛池行稿》的序中,讲到了“不得已而为诗”的心态:

余少喜读史,讨论古今,未尝少倦,顾独不好为诗。通籍后始稍稍为之,然酬唱嫌其近谀,赋物又苦难肖,操觚率尔,急就为章,已辄削弃之,不复置意。……当在史局时,……益不乐为诗。厥后迁秩郎曹,劳形案牍,牵率益剧,其于诗更无暇为之。……岁乙丑,以事谪赴伊江,长途万里,一车辘辘,无可与话,乃不得不以诗自遣。

祁韵士在这里说的比较“雅”。实际上,在诸多官员看来,科举后继续作诗,“壮夫不为”,因为诗词,不能和利益挂钩,在官场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今天作诗填词,固然不能使卫星上天、潜艇入水,但是它可以使卫星上天、潜艇入水的人获得更高的品位。我国的院士们,如杨叔子、陈懋章、王玉明、丘成桐、吴硕贤,就是如此。他们的诗词,就是放在文科教授中比较,也毫不逊色。杨叔子的名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信哉,斯言!

诗词创作就是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中华诗词》年第一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