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跑官要官,

都说跑官要官要不得的,可是,读这首诗时,会发现,清新脱俗地跑官要官,不给他帮点忙,都会有点不好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提起孟浩然,可能一些信息就会闯入我们同学脑海。比如,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合称“王孟”,等等。咱们就从这“王孟”开始说。“王”指王维,世人更偏爱王维,虽然孟浩然比王维大了14岁,虽然两人也是忘年交,但世人还是把王维排在了孟浩然前面。但有一个人绝对不会同意这么排名的。

谁呢?

李白!

不是说因为孟浩然比王维的年纪大,李白就不同意的。也不是说李白跟王维有绯闻,有过节,然后李白就有意见。李白是孟浩然实实在在的粉丝。李白同志心高气傲,“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有时候连天子都不鸟,“天子呼来不上船,长安市上酒家眠。”,要写诗时还敢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可狂傲如李白,却是孟浩然的死忠粉。

为什么说是死忠粉呢?你看哈,杜甫是李白的粉丝,写了好几首捧偶像的诗,比如《春日忆李白》,《春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赠李白》等等好多首。可李白虽然与也很欣赏杜甫,但却不给杜甫写诗。就算杜甫一样也是孟浩然的粉丝,李白也不给杜甫写诗。但李白却给孟浩然写,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名动天下,不仅仅是因为有“烟花三月”的妙词,更是因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如果说,这只能表明是友情而不是追捧的话,那就再看一看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儿,李白将自己粉孟浩然的事儿坦白得非常清楚明白,我李白就是崇拜孟浩然的风流洒脱!

但李白这个粉丝可能对偶像还是有些盲目偏爱了。因为,孟浩然其实并不像是他诗里所说的“迷花不事君”。相反,孟浩然还是很想在仕途有所作为的,曾两次进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谋求一官半职。

要说孟浩然的才华,那绝对是杠杠的。能征服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孟浩然,才华方面绝对是经得起考验的。且不说先前孟浩然就已经有不少名作传世,就说孟浩然进长安考试时的事吧。孟浩然参与太学组织的文人诗会,在席间写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诗句一出,所有人都赞叹不已,都不好意思再动笔写诗了。

但是,唐朝的科举其实是很黑暗的。要是没有达官贵人的推荐,想凭真才实学来公平竞争,门都没有。才华经得起诗圣诗仙诗佛的考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孟浩然,却经不起大唐的进士科考试的考验。孟浩然两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失败了。说句题外话,很多人都在吐槽现在的高考,可是咱们现在的高考,比起大唐的科举,那在公平公开方面,要超过几千倍了。所以,吐槽高考可以,但一定要感谢高考,一定要认真对待高考。要不然,就算你是比孟浩然更牛的学霸,恐怕也会跟孟浩然一样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的孟浩然依然留在京城,他不甘心啊,他跑到丞相张九龄这儿来求推荐来了,于是就有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用来跑官要官,用来求推荐求重用的。咱们再来仔细读一读,有文化的人怎么把跑官要官的俗事,说得清新脱俗。

老夫子翻译: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引自百度百科)

涵虚混太清:涵,本义是水泽众多,虚,与空的意义相近,虚空,空虚,这是由两意义相近的字组合而来,却又有不同的内涵。那么,这儿虚指天空。涵虚的意思就是浩渺的水面倒映着天空。整个句子连起来,意思就是浩渺的水面倒映着天空,与天空都连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这么解释呢,意思是清楚的,但这么通俗的解释,却失去了望洞庭湖时内心被震撼的感觉,失去了诗的意境。所以说,诗,单靠翻译,其实就有些乏味了,一定要大家设身处地去感受整个诗境。

耻圣明:愧对圣明的君王。圣明,经常听到的组合是“皇上圣明”,这词是用来形容君王的,可不能随便乱用。

徒有羡鱼情:句中的“羡鱼情”是个典故,原本见于《淮南子》,原文是这么写的:“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后来有了成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我也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可是,我想结网却结不了网啊。想捕鱼,想也是白想。当然,这儿是用的是比喻,形象生动地向丞相道出了自己的窘迫处境。

洞庭湖:八月的洞庭湖,湖水上涨,气势万千。

诗人极力描绘洞庭湖的万千气象,除了首联直接描写外,颈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更是脍炙人口。云梦泽,是江汉平原上的湖泊群的总称,已经大大超越洞庭湖的范畴了。诗句把洞庭湖对云梦泽的影响、对岳阳城的影响写得很充分,富有想象力,把对洞庭湖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描绘出来的画面宏伟而富有动态,又富有立体感,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都凝于笔下。

对洞庭湖的描绘实在是太高明了。难怪后人要评价说,这写得太好了,后面的接续就接不上了。就像是唱歌,唱到这儿是高音,接下去没办法继续唱出高音,坚持不下去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孟浩然写到这儿忽然就有了江郞才尽的感觉。因为,诗人的本意原本就不是要在尽情歌颂洞庭湖的风光。他只是要以洞庭湖为喻,来暗指大唐的盛世景象,为自己的跑官要官做些铺垫。

比喻:

除了上文的以洞庭湖喻盛世景象外,下文还有两处比喻,都跟求推荐的跑官要官的主题相关的。“欲渡”喻想投身盛世,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舟楫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垂钓者,喻指张丞相。

诗人借望洞庭湖一事,巧妙地用了这一系列内涵相关的比喻,非常委婉地把自己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以及自己求推荐的想法、自己的窘迫处境向张丞相作了生动形象描述。这种技巧,确实高明。

读点诗吧。

如果读诗,当你睡不着想找朋友一起去玩的时候,你可以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而不是干巴巴地说,“睡什么睡,起来嗨”,当你与人聊不到一块去时,你可以自己安慰自己:“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而不必只是想:“好尴尬,没话说了。”

如果读诗,甚至跑官要官这么不可明目张胆的事,都可以像孟浩然一样,处理得清新脱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