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还乡新书分享时间空间心灵三维解读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耀红作客长沙图书馆,以“故乡的回望与重建——《一路还乡》新书分享”为主题,对自己新书中的重要作品进行赏析,分享了自己对现实故乡的依恋与回望,以及对文学故乡的悄然重建。

《新课程评论》杂志执行主编余孟孟,长沙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刘新敖,媒体人、开福区书协副主席甘敏求,《科技情报研究》副主编胡锡晟,全国公益阅读推广人、周南梅溪湖小学副校长王迎春担任圆桌论坛嘉宾,对黄耀红新书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评论。教育媒体人、策划人易翔担任了分享会的嘉宾主持。

黄耀红旁征博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他的新书进行了精彩赏析:

一、还乡是文学的母题,也是生命的美学。

黄耀红例举了《诗经.陟岵》、《诗经.卷耳》、《诗经.采薇》、汉代佚名的《涉江采芙蓉》、唐代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杜甫的诗《登岳阳楼》、刘长卿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于佑任的诗《望大陆》、鲁迅的散文《故乡》片段、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片段,分享了他对故乡的解读和对《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理解。指出“还乡是望不尽的天涯,还乡是止不住的脚步,是抹不去的记忆。”

二、路与乡:作为文学隐喻的多重内涵。

黄耀红把他的新书《一路还乡》归纳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白果树》《乍波塘》《父亲的菜地》《洋姜》《马齿苋》《车前草》《乡间零食》《古樟与喜鹊》《水牛》《桑》等等篇什,写的是“生我养我的血脉故乡”。并联系唐大诗人李白的词《菩萨蛮.平路漠漠烟如织》来解读。

第二部分,教育是此生的精神家园,包括三个板块:“弦歌之地”如《梦里蓝田》《日出东方》《妙高峰下》《湘春明德》《青云书院》等;“湖湘语文”如《致阅读者》《成就语文湖湘》《元旦献词》等;“教育电影”如《病是一面镜子》《钢琴奏响的“黑”与“白”》等等。

第三部分,湖湘是此生的文化根基,分为四个板块:一是写湘贤:与《吾土吾湘》相呼应,这里有《百年百熙》《朝向世界的阁楼》《松坡常青》《凤兮凰兮》《嫁给爱也嫁给信仰》等;二是写胜迹:近者如湘江、岳麓山、铜官、靖港、洪江、浯溪、张家界,远者如西湖、西安、台湾等等。三是写亲人:给我生命,给我爱、给我关怀的人事,如《父亲》《山水清音》等;写师长:如《最美的遇见》《先生之风》《挥不散的记忆》《播种美和光明》等等。

引用了知名作家十年砍柴的观点:一个伟大的作家,不管他多么年轻就离乡,终其一生都在写故乡,如鲁迅、沈从文、莫言等都如此;只要天边有明月升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通向故乡的小路。

三、何以在文字里回望故乡

黄耀红列举其散文《石磨》《水牛》《心在岳麓》《山行》进行讲解。

他先阐释回望的审美距离:一是空间,古时代的水隔山重,未通音讯,更有一种生命的飘篷感;二是时间,时过境迁,回望曾经,有一种生命的沧桑感;三是心灵,所有的功利、焦虑、实用都散去之后,心灵可能会自觉选择,淘汰、忽略、遗忘,重构昔日生活的影像。

他说,知名作家十年砍柴认为:在我看来,对一个人特别是以写作为生的人而言,故乡有三个维度:一是空间,二是时间,三是心灵。

朱光潜《谈美》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本身的形相。

再阐释回望的审美移情。他说,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认为:审美移情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让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认为:“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的计较。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

四、何以在文字里重建故乡

他说,一是赋予众生以时间意识,如书中散文《白果树》《乍波塘》《斑鸠》《洋姜》《雪夜》等;二是唤醒每一种审美感官,如《古樟与喜鹊》《开向时间的阁楼》等;三是以想象重构文字意境,《嫁给爱和信仰》《青云书院》《微语录》等;四是以思想打开文字格局,如《妙高峰下》《看云》《紫苏》等。

引用了吴南屏的《棠坡恬园记》片段:“循步廊入山间,上下坡岭皆园也。时又小雨,望烟景甚富。轩而凭,亭而伫,楼台而登,以临池渠,而曲折以历,无非花树中者。其一馆前张油幕,花光照艳,则牡丹也。”

引用了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片段:“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之后,黄耀红写道:

文学存留了

生命的记忆,

也可成为人们

回望的线索。

当现实里的故乡或许正在

同质化中开始沦陷,

而记忆里的故乡

则可能走向美,

成为一种穿越生命凡庸的力量,

打开精神的洞天。

“生命在一路还乡。如果诉诸文字,书写或阅读,那么,故乡在中心,将永不老去。”我和听众们一样,都陶醉在了黄耀红解读和分享的美妙意境里。

黄耀红的分享赢得了现场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其后,余孟孟、刘新敖、甘敏求、胡锡晟、王迎春登上讲台,对黄耀红的新书《一路还乡》展开了热烈评论。

余孟孟:刘新敖老师是文学博士、教授。在文学中,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记得年央视有一个记录片《文学的故乡》,里面讲了6位当代著名的作家与他们故乡之间的关系。刚才黄老师已经给大家分享了他的书中关于故乡的一些描写。我经常跟朋友讲,我说黄耀红老师的文采不是文学上的文采,它更多的是情感之美、格局之美、哲思之美,这种关于故乡的叙写,和其他的作家对故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给刘新敖老师来回答。

刘新敖:黄老师这本书给我什么感受呢?就像两个人坐下来聊天,黄老师娓娓道来,讲他家乡的故事、儿时的记忆、长大后的奋斗、未来的美好。

刚才我进场的时候,易翔对我说,就你没写书评吗?其实我还是写了一个,但是一直不敢拿出来,拟了一个题目,可能学术化了一点,叫做“审美乌托邦之辩论——《一路还乡》与还乡之可能”。乌托邦从政治学来讲,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是一个否定的概念,指一种遥不可及,永远也到达不了的高度理想的社会形态。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者和一些文艺批评家进行了阐释。在我们今天,审美乌托邦的概念已用在美学领域,逐渐变成一个积极的概念。乌托邦本来就是不可企及的,我们人类需不需要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需不需要一个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理想。

从人的本质来说,从审美追问的角度来说,那些需要,在黄老师的笔下,展现的就是一种纯美的境界,当这种乌托邦在耀红先生笔下变成现实了,那是不是对审美乌托邦的一种否定呢?我觉得,这里面,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

黄老师生活的过去,我有深刻的体验,我跟黄老师有很多共同的点,我从益阳师专到湖南师大读博士,也教过中学,然后到了高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点,我们都是从乡村走出来。

黄老师笔下的每一个点,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当然对现在的城里人来说,是一个陌生化的概念,这个时间点停在什么地方呢?从理论上讲,我们目前可以把它称之为前现代时期。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包括从去年开始到未来,我们面临的是原宇宙时代,甚至是超越式的现代,在这个时间中,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空间张力,这个空间我们回不去,这个时间我们也回不去。

《一路还乡》笔下所展现的这些空间,它成了一种可能理想化的空间,我们只有在精神空间里面去追问,当然我们为之努力的理想生活状态、审美状态,这是我为什么设想这样一个主题,所以为什么有这种辩论,为什么我去探寻有没有这种可能性,黄老师的文字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一种提醒。

如果结合文本来讲,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一路还乡》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我们生存的物质载体。黄老师刚刚讲到《白果树》《乍波塘》《塘坡》《池塘》等,都是我们生活的物质载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视、珍惜现实生活。

二是,它给我们呈现了一场生活的仪式,黄老师笔下很多文字都提到了仪式。我几乎不写散文,偶尔写的话,也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