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先生说:要想读中国诗,必李白杜甫不可,而要想写好中国诗,尤非李白杜甫不可。清人吴伟业说过:“诗之尊李杜……此犹山之有泰、华,水之有江、河,无不仰止而取益焉。”作为文人,被盛评为泰山、华山那样巍峨,被美誉为长江、黄河那样浩瀚,被推崇到这等高度,可谓至尊至极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白身上充满的是志气、才气和傲气,一般人是很难得其青眼相顾的,其实有一个人李白对其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就是同样作为诗人的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年长十二岁,终生未仕,隐居家乡襄阳鹿门。李白出蜀后先寓居湖北安陆,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一介布衣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赠孟浩然》就是此时所写:
赠孟浩然唐代: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崇拜他人到这种程度,这是绝无仅有的。此时的他,虽然在社会上没有显赫的声誉,但他非平庸后生可比。然而他对孟浩然是敬之爱之。因为孟文采风流为天下人所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整个世界上的人都熙熙攘攘,为名为利竞奔,而他却弃功名富贵若敝屣,高蹈尘世。他想象孟浩然的生活该是多么潇洒自在: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疏狂一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悠悠世界,唯此为大,心中哪里还想到君臣纲常。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是真诚,是敬仰,没有一点虚伪做作。尽管此时李白的名声还不够大,但像这样傲骨嶙峋之人,能够对年长的孟浩然心诚意切地说出“高山安可仰,徒此掬清芬”的话,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除此之外,李白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去远方,一直送到望不见为止,这样的情意够深的罢?但是,读此诗的时候,除了被诗人的真情感动外,我曾经还想努力从里面挖出一点其它的意义。照例说,朋友远行后,自己也应该走了,为什么诗人久久伫立,一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仍然凝望?
李白最喜欢的就是游历名山大川,像扬州这样的繁华都市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何况孟浩然正是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美丽的扬州,三月啊,这是长江一带最美好的时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是此时他已经在安陆成家,客观条件使他暂时不可能跟随孟浩然一起去扬州,所以,在送别朋友之际,他望着远去的一叶小舟,心也随着船儿驶向远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最后两句诗的另一内涵。
就这样,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动人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