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51岁的孟浩然,躺在卧榻上,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虽世人将他与王维简称“王孟”,成了山水田园诗词界的代表,有如此成就,人生亦当圆满。但是,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多少有些遗憾,而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没有入仕做官。
9岁起,孟浩然便与弟弟一起读书练字,图的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但是事与愿违,他奔波一生,也未能谋个一官半职。
每每看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己不禁羡慕,也想有着这冲天的豪气;每每看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自己不禁遗憾,若是不能上阵杀敌,这剑法学着也无用。
难道自己就没有努力吗?当然不是!
25—35岁,十年时间,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却一无所获。年近40,他赴京科考,却名落孙山。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45岁那年,再次身赴京城,依旧石沉大海。
罢了罢了,这官不做也罢,从此隐居襄阳,做个布衣诗人,不也是一件快事?
但是,转念想想,这悠悠五十载,虽说仕途坎坷,但是见识可是涨了不少。仔细数数,自己到过的地方多不胜数,祖国的西南、东南、江南都有着自己的脚印。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在老家襄阳所作,寻觅大自然的乐趣。本诗浑然天成,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如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令人心旷神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游玩洞庭湖时所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将洞庭湖描写的生机勃勃。
但是,这首诗只是单纯的写景吗?当然不是!首先,诗的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便是张九龄。在唐代的时候,虽然科考兴起,但是门阀制度依旧森严,知识分子想要登上政治舞台,可以向达官贵人引荐自己,求得赏识。
其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将张九龄比作垂钓者,暗指他担任丞相一职,而自己身在野外,不能追随左右,感到遗憾,他把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得恰到好处,不落俗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在浙江时所作,朦胧之景,朦胧之愁。夜宿于此,唯有月亮与自己亲近。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只是仕途与诗途总是矛盾的,若是心中没有失意,又哪里来的诗意。若是没有千里之行的脚步,又如何能站在山水田园诗巅峰呢?
当然,除了遍布祖国山河的脚印,自己还有着一堆优秀的朋友。
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年,孟浩然准备游扬州,在武昌遇到李白,李白为其作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公元年,孟浩然赴京科考,名落孙山,令人惋惜。但是同年,他结识了王维,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临走之前,孟浩然为王维作诗: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是孟浩然决定归隐时,留给王维的,诗中将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直率地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想到这些,孟浩然不禁从沉思中醒了过来,年过半百的自己,身患背疽(毒疮),留滞于襄阳,不得食鱼鲜,生活亦是索然无味。
但是最近不同,因为孟浩然听闻王昌龄被贬,将要路过襄阳,这著名的“七绝圣手”要来自己的地盘,若是不尽一番地主之谊,那才是人生一大憾事。
为何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因为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话题转回来,孟浩然终于等来王昌龄,席间觥筹交错,二人交谈甚欢。襄阳临近汉江,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汉江里的查头鳊可谓是招待客人的一道硬菜,味极鲜美。
“浪情宴谑,食鲜疾动”,孟浩然见到鲜鱼情不自禁,举箸就尝,不料病情加重,最后不治身亡,一代田园诗大师就此辞世,这也算是真正的“舍命陪君子”了。
对于此事,王昌龄悔恨不已,虽然孟浩然不是被他害死,却是因他而死,但是孟浩然会后悔么?
彭彭想了下,若是孟浩然记起自己的疾病,他依旧会去吃那鲜鱼,因为他事业坎坷,生活亦是无味,也许他需要乐趣与释放,好不容易等来了王昌龄,自己想喝个酩酊大醉,哪怕是舍命陪君子。毕竟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失意更当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