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修建亭台楼阁的雅致,而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而言,木质建筑是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古人非凡的智慧、高超的技艺在这些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大名楼”,即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和鹳雀楼,这四大名楼多因为文学作品而盛名在外,但其寄托的情趣与意境却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鹳雀楼四大名楼中只有鹳雀楼位于北方,即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永济市,不过鹳雀楼已经毁灭无存,现为旧址复建。而就在鹳雀楼不远处的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却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木构建筑—秋风楼,其气势宏伟,丝毫不输鹳雀楼,而且其为清代建筑,距今已过百年,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精品。
秋风楼,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村内的后土祠景区内,这里紧邻黄河,距离万荣县城数十公里,属于山西黄河畔一个平淡无奇的小村落。不过这里在古代,曾经地位显赫,先后有帝王亲临此地祭祀后土,以求五谷丰收,人民富足。
后土祠景区秋风楼,得名于汉武帝。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多次巡幸河东,亲临后土祠。而在元鼎四年,汉武帝照例来此地祭祀,与群臣与祠旁的汾河之上,饮酒设宴,突感秋风萧瑟,人生苦短,于是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秋风辞”,辞的全文如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辞透露着对岁月的慨叹,也倾诉着汉武帝这一伟大帝王晚年的复杂心境,而秋风楼也因为藏有《秋风辞》碑而得名,其名字也就流传至今。
秋风楼秋风楼的具体修建时间已经无从考据,而且其位于黄河之畔,黄河水患水灾多次淹没两岸,导致秋风楼数次被毁,现存木质建筑的楼体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年)由乡绅集资重建。现在的秋风楼保存极为完好,不过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现在的秋风楼已经不能登临,而从四周向上望去,楼体高大,四周的挑檐和木质斗拱精美绝伦,整体建筑立于高台之上,姿态伟岸,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木质建筑的精品之作。
秋风楼侧面秋风楼局部秋风楼的挑檐楼体下部开设有通道,通道横贯秋风楼之基础,这里是著名的张仪古道,相传战国时代名相张仪就是从此路前往秦国,故称之为张仪古道。而根据记载,抗战时期,八路军也是通过此路前往山西,开赴抗日救国的前线,现在的古道是完全开放的,沿着古道可以感受其历史的厚重之感,而行走在秋风楼下,凉意袭人,可以看到楼体的基础建筑,其保存完好,承受整个楼体的重量,现在依旧发挥其重要作用。
张仪古道碑张仪古道与秋风楼基础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景区之内,景区内建筑皆精美非凡,而位于张仪古道一侧的山坡之上也秋意盎然,这里有野枣、杂草,也有成熟红艳的枸杞,与这古朴庄严的古建筑一道,形成了这令人向往之美景。
张仪古道山坡之上的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