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小学初中高中背古诗真的是噩梦呀!明明觉得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第二天老师抽查,脑子里却只有“马什么梅”?但是!虽然大部分的记忆已经还给老师了,我却还记得这两句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印象呢?如果有点印象,那么对“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又有没有了解呢?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的~悄咪咪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里其实蕴藏着两位文豪的有趣故事,有空的话不妨跟着我了解一下吧~
第一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崔颢在登黄鹤楼时有感而发留下的《黄鹤楼》,并且这首诗成为他的代表作,被后世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你们是不是想问,那和诗仙李白有半毛钱关系吗?那关系可大了。传说,诗仙李白在登黄鹤楼时因不能尽情尽意,非常地不开心,并且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慷慨,于是他决定一度搁笔。诗仙居然因为一首诗自叹不如而一度搁笔,真是大家之范啊!但是,李白是这么轻易就放弃的人吗?当然不!不甘落后又不羁的李白立刻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来与崔颢的《黄鹤楼》对衡,写完一首还觉得不够,又接着写下《鹦鹉洲》与之一比高下才善罢甘休。果然是诗仙李白,就是这么刚!因此,后世的学者就常把两首诗相提并论,到底是李白写的好呢?还是崔颢写得好呢?接下来将就内立意、艺术手法、韵律和平仄方面对三首诗进行对比。
(李白登黄鹤楼)(一)立意方面
虽然很多人认为《黄鹤楼》所描写的是思乡之愁和怀才不遇之愁,但是我更认同另一种说法,此处的“乡关”之愁,除了浅层的思乡和怀才不遇以外,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永恒和有限的思考。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有一种用世之志,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道出了忧国忧民之愁。同时此诗又用自然眼光观照世界万物,有着哲理韵味。相比之下,《鹦鹉洲》表达的思想深度不及前面两首,只是通过思念祢衡追思祢衡而道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与前两首相比,少了从览古今、挥斥方遒的豪迈,换而来之的是自我卑微的呜咽低吟,是对入仕的绝望。
(黄鹤楼图)(二)艺术手法方面
三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不同的是,《黄鹤楼》意境高远,有人生归宿之感慨;《登金陵凤凰楼》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鹦鹉洲》意境沉重,凭吊祢衡,充满了悲观、失望。同时也都运用了典故:崔诗用了鹦鹉洲和黄鹤楼的传说;李白两首诗分别用了凤凰台的传说和鹦鹉洲的传说。三首诗在起承转合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美。前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此外,三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篇以传说入手,紧接着描写身边的景物。不同的是,崔诗还运用了夸张、反问、借代的手法。
(崔颢于黄鹤楼题诗)(三)韵律、平仄方面
《黄鹤楼》律中带古,不重平仄,不重章法。前两联从黄鹤楼的传说入手,“黄鹤”二字使用了三次,气势奔腾而下,这种情况在古诗中很少出现。当时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及“文以气为主”,就十分适合评论此诗。在第三句连用了六个仄声字,第四句的“空悠悠”又以三平调煞尾,三、四句也不对仗,这里用的都是古体诗的写法。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又回到格律上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有着别具一格的章法。此外,此诗还运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登金陵凤凰台》虽被流传说是模拟崔诗所写,但是也有所不同。前两联与崔诗相似,以凤凰的传说入手,第一、二句的“凤”字就运用了三次,音节流转明快,但是又严格遵守律诗的格律和章法。同时它与崔诗一样都失联,都是律诗中的拗体。此诗开头两句起得美丽,中间两联浩浩荡荡,气势奔腾而下,意境深远,尾联以清音收尾。总的来说,语言更吸取了民歌表现手法,清新流畅,婉转自然。《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的写法相似,都是模拟崔诗所写。但《鹦鹉洲》的格式与崔诗更像。前两联也是重复用了三个“鹦鹉”,前四句与崔诗一样都是古风句。“何青青”与“空悠悠”都是三平调煞尾,也是属于拗体七律,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从李白的两首诗来看,《登金陵凤凰台》又比《鹦鹉洲》稍好,后者整体来说格调不及前者。
(李白)总的来说,我认为《黄鹤楼》的成就不论是在立意方面还是在韵律、平仄方面都高于李白后来写的两首诗。这也难怪严羽的《沧浪诗话》会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其格律、章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自己的独创性。不仅如此,其立意也极具哲理意味,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虽说李白的两首诗摹拟崔诗所作,但其实诗人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李白两诗有模拟的痕迹,但是也有其创新性,在一些遣词造句、诗风方面,崔又不及李。因此我们应平常看待李白在《黄鹤楼》后所作的两首诗,不能因为有模拟痕迹即一票否决,也不能因李白是诗仙则极力推崇,而贬低《黄鹤楼》的价值。
听完两位诗人的趣闻,你觉得是崔颢的《黄鹤楼》比较好,还是李白后来写的下的两首更胜一筹呢?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来探讨一下~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