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说到长江沿岸的洞庭湖,唐时期的文人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本期说说位于长江之滨的黄鹤楼,看看唐诗笔下的黄鹤楼,究竟有哪些值得欣赏和赞美的地方?
唐代鄂州(今湖北武昌)的名胜黄鹤楼,位于长江之滨,蛇山的黄鹄矶头。据记载它始建于三国东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黄鹤楼名称的来历,传说是因为有仙人王子安曾骑仙鹤经过此地而得名;也有说是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费文伟成仙以后,曾经骑黄鹤到此地休息。不过据研究一般认为,黄鹤楼起源于黄鹤山,即今蛇山的古名。
一千多年来,黄鹤楼历经兴废,它曾多次重建,又多次在战乱中被毁。最近的一次重建在清同治七年至八年间,可在十六年后,即清光绪十年,它又被烧成一片废墟了。
传说诗人李白在壮年时一次游黄鹤楼,从楼上见到长江美景,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诗人崔颢题在黄鹤楼上的一首七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荒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代的仙人王子安已骑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空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不回来,千百年来,白云飘浮,依然如故。晴天眺望对岸,汉阳的树历历在目,江心鹦鹉洲上的春草多么茂盛。暮色来临,我的故乡在哪里?在这烟波弥漫的江上使人愁思萦回。
李白一看崔颢的《黄鹤楼》诗写的太精彩了,自己写出来也不如他,只好搁笔,并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在游黄鹤楼时,虽然因为有崔颢题诗在上,因而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可是李白一直记住此事,总想有机会写一首和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媲美。
唐玄宗天宝六年,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写了下面这首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这首诗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凤凰台在今南京市城西南,花露岗苍顶一带,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起此处,当时的人就在这里修了凤凰台,山也因此得名。是第三、四句说,吴国(三国时吴国首都建业及今南京)王宫内种满花草的园林已成为荒凉的小路,晋代(东晋也建都在金陵)的王公贵人都死去了,只留下一座座古坟;第五、六句写在凤凰台上遥望,长江东岸的三山矶半隐在天外云雾中,挡在秦淮河口的白鹭洲将河流一分为二(唐代时,在秦淮河流入长江的河口有白鹭洲,将秦淮河水分为两股流入长江,诗中二水亦作一水,意思一样);最后两句说奸臣们蒙蔽了皇帝,就像浮云遮住太阳一样,我在凤凰台上看不见长安,使人多么得忧愁。
唐代安史之乱时,诗人李白因为永王李璘事件获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在去流放地途中,经过江夏(今武昌)时,又一次与友人史钦游历了黄鹤楼,诗人此时心情犹豫,思念家乡,借眼前之景,吟成了下面这首七绝: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像西汉的贾谊一样被流放到南方去,迁客,指西汉文帝时的贾谊,他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李白在诗中用以自比)。故乡是多么遥远,从江夏是望不见了。有人在黄鹤楼上吹起了笛子,那《梅花落》的忧伤旋律,传遍了这五月中的江畔城市江夏(《梅花落》是著名的笛子乐曲,悲凉而忧伤,与李白当时的心情相呼应)。
本文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涉及典故及观点,乃学习古诗词中所悟,不代表百家号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