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城市,除了本名之外,通常还有个别名。比如重庆,别名山城。广州,别名羊城。福州,别名榕城。济南,别名泉城。但这些城市的别名,只是对其特色的简单诠释,认知度远远小于本名。而别名和本名同样出名,甚至比本名更彰显文化内涵的城市,只有一个。有人说,它是被唐诗和宋词浸泡过的城市,它就是扬州。
唐诗中的扬州,简直就是天上人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清丽无比。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是意外惊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几分浪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有一点香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有一丝恍惚。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有十分留恋。
诗人们在扬州玩,在扬州浪,在扬州惜花醉月,流连光景,到最后宁愿死在扬州,它简直就是诗人眼中的天上人间,真是迷死人不偿命啊。
宋词则中毒更甚,浅吟低唱的词句且不说,连词牌都取个什么:忆扬州、宿扬州、梦扬州、扬州慢,好像不带上扬州,都显不出他们的文艺范儿。“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景色美得冒泡儿。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初衷,就是想去扬州看琼花,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个文艺青年也干了件实事。且慢,这仅仅是扬州的本名,若提到扬州的别名,那就更出名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广陵。
南朝诗人鲍照的名篇《芜城赋》中,作者感天道变化,而吞恨者多,悲不自胜,乃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赋中极写昔日广陵之盛,什么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又有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之容,一旦势败容衰,莫不光沉绝响,埋骨穷尘。以广陵的盛衰变化,慨叹世事无常,读之使人忽而神往,忽而魂伤,极具艺术感染力。这篇脍炙人口的骈赋极品,把广陵的魅力宣泄到了极致。
所谓琴心剑胆,古琴和长剑,是古时候文艺青年的标配。剑代表读书人的志向和胆略,琴则体现了士子节情趣和节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这首诗提到的琴,就是古琴。而说到古琴,就不能不提到最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据《世说新语》载,晋代著名的文艺圈,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临死前抚琴一曲后长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从此还产生了成语“广陵散绝”、“广陵绝响”。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广陵去,都不直接说“去”,而要说“之”,简直太文艺了!说不够的扬州,唱不尽的广陵。这个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诗人无尽的遐想和灵感,唐人无它不成诗,宋人缺它不成词。如果没有扬州,无论唐诗还是宋词,都会失色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