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古人墓中的题诗,往往就反映了墓主人当时最为真实的心态。
阳间的题诗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是竟然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在建筑上题诗的风俗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李白在黄鹤楼想要题诗、却诗上心头的窘态似乎表明,唐代已有此惯例。
与此同时,不光是爱在风景名胜题诗,在私人住宅上进行题诗也逐渐成为常态。
杜甫《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
“江头且系船,为尔独相怜。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
频惊适小国,一拟问高天。别后巴东路,逢人问几贤。”
以及韩愈的《题张十八所居》: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蛙讙桥未扫,蝉嘒门长扃。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
面对空白的墙壁,或者光滑的石面,人们似乎总是很难压抑住这种冲动,至于原因,有位法国学者提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说这是和动物要在去过的远处留下气味似的,是一种标的与确认。
大概人与动物,都在想法子确认自己曾经来过吧?
墓室的题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临死前,曾在房梁上刻下“Brookswashere”。看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都有人走灯灭、不着痕迹的恐惧。于是认真也罢,顽皮也罢,在某些一生一次的地方留下某些印记,确实合乎情理。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但用诗歌装饰墓室却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1、宋之隐逸
莱州南五里村宋神宗元丰七年(年)壁画墓北壁下部墨书诗四首。用土黄色边框将四首词分隔为四组,从东至西排列。
这四首诗歌依次是:
1.《寻隐者不遇》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2.《无题》作者佚名
男儿未遇福如何,落日烟村信聘驰,
唯有深思与旧恨,翻峰未肯等闲君。
3.《闻蝉》唐-来鹄(由此诗演化)
青荫荫里一声新,风薄轻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尽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4.《喜韩少府见访》唐-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几首诗,值得玩味。
第一首诗,寻真、蓬莱、松花、采芝、白云,都是鲜明的隐逸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是莱州人,此处所记蓬莱仙岛,离莱州城和墓葬所在地也并不太远;此外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诗人魏野,离墓主生前的时代也近。如此,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何这首诗能摆在首位了,大抵上还是因为时代与地域能与墓主双重共鸣吧?
第二首诗,“未遇”指未能进入仕途,“落日烟村”指商人羁旅行役的漂泊生活,“翻峰未肯”指有归隐难遂之意,这里有墓主的深思与旧恨,结合墓志铭中不难理解,墓主人是祖籍天水、世代经商的商人,将世俗情感深藏于心,不乏怀才不遇的愁苦与天涯漂泊的心酸。
第三首诗,改自唐代诗人来鹄的《闻蝉》。来鹄是豫章人,颇有才志却不得中举,其诗毒唯怀才不遇、羁旅遣怀之作,此诗便是如此。一般人闻蝉益悲,作者却于蝉鸣之闹中取静,颇有一种脱俗与闲适之感。
第四首诗,壁面残破,但可大致推断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作者胡令能也是唐代著名隐士,隐居于莆田,其诗生活气息浓厚。
不难看到,宋人的确雅致非常,这些诗句的旨趣无不指向了隐逸生活,墓主人虽累世经商,即便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但基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还是能够保证的。
2、金元俗世
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墓室内的题诗就和宋人有着明显不同的意味。
在墓室北壁,墓主夫妇身后各有黑宽边插屏,屏上竖题诗文。
女墓主身后为:
“青松映里□口口,柏树荫中花口口”
男墓主身后为:
“青山只会磨今古,绿水何曾洗口口”
而在墓室东壁,还有一副墓主夫妇的画像,同样有屏风题诗。
女墓主身后为:
“春雨□□名利塚,猛风吹破是非坟”。
男墓主身后为:
“雨后碧川净,春来杨柳青,谁家涤洗处,口到卖花口”
虽然诗句已无法完全看清,但从“磨今古”、“名利塚”和“是非坟”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墓主人生前对时间、生命、名利和是非的反思。
元人的墓葬题诗比之宋人与金人,则显得更加直接与世俗,山西北部的兴县红峪村元代武庆夫妇壁画墓,在第九幅绘有两个僧人的画上题记为:
莹域皆然莫悬量,
尽终孝子岂容常。
但愿尊公千岁后,
子孙无不出贤良。
其大意是孝子已经尽孝,死去的先人应当保佑子孙“出贤良”,这也很符合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心态,往往期望先人保佑子孙。
3、生死无常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这句听上去像极了预言性质的话,题写在山西高平汤王头村一座金代墓葬后室南壁东侧之上。那么,墓主人为何要留下这么一句奇怪的话语,难道墓主人早就预料到自己的墓会被人打开吗?
翻看此墓的考古报告,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端倪。
“据发现墓葬的村民回忆,当年发现墓葬时,墓内空荡荡,没有随葬品也没有人骨。从墓葬现存状况的细节来观察,我们也认为这是一座未完工的墓葬。”
原来,这的确应是一座合葬墓!从墓葬空间的营造看,也和多人合葬的习俗也是相适应的。
此墓分为前、后室,前、后室则各有两个东西耳室,加起来的话就有六间房,这或许正体现了当时修墓人对于计划埋入该墓人数的规划:
后室当为长辈的墓室,前室的东西耳室则为晚辈、平辈的墓室。
因此,考古人员倾向于这样解释,这或许出于墓主修墓用于安置其早先故去的父辈及将来安置自己及兄弟的考虑。
如此以来,当我们回过头看墓室上的题诗豁然开朗:
“墓有重开之日”,当正是说后来的墓主人亡故后,需要打开墓葬与先期故去的亲人合葬在一起;
“人无再少之颜”,则是在感叹生命无常,岁月匆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阴冷的地下世界,任你生前如何显赫,亦会化为一冢枯骨,这有限的生命,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