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的诗。
我猜:只要是个上学堂的中国小孩,应该没有不知道这两位大诗人的吧。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从李白的《赠孟浩然》中看,李白应该是很崇拜孟浩然的,你看,他写——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yī)清芬。没错,第一句中的“孟夫子”就是“孟浩然”,最后一句化用了《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jǐnghángxíngzhǐ)”。意思是说:即使有高山似的品格也无法仰视到“孟夫子”的高度,只有在这里向他清高的人品致敬。
李白很崇拜孟浩然,现在要送孟浩然走,李白会写点什么呢?
写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之”就是“往,到达”,孟浩然要去广陵了,李白在黄鹤楼送他。题目就把送别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要去的地方都说清楚了,李白真是一点也不藏着掖着。挥笔留诗,传唱千古。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很多资料说俩人是挚友,从“故人”这个词来看,至少二人挺熟。
黄鹤楼在武汉,广陵也就是扬州,在它的东方,所以离开黄鹤楼去扬州就叫做“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扬州在下游,顺流而下,所以叫“下扬州”。
“烟花三月”可是好时节,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
“下扬州”可是好事,扬州繁华,去扬州是去大城市,就有点好比我们现在说“去北京啦!去上海啦!”
好时节,好事情,好朋友!
所以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意境和我们常见的送别诗不太一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的小船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水天交接的远方。长久伫立江边的诗人,看到的只是浩浩长天和滔滔江水。
此时诗人的眼界多宽远,情意也绵延,
整体看这首诗——
色彩鲜艳:黄鹤,烟花,白帆,碧空,何其鲜也!
场面阔大:烟花三月,登高远望,天际孤舟,大江东去,何其阔也!
声音响亮:作为韵脚的“楼”,“州”,“流”,铿锵有力,何其亮也!
“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景色背后是人心。天长,水阔,情深,帆尽而情未尽。深厚而炽(chì)热的情感跃然于字里行间,意境优美,含蕴无穷。读着读着我只觉得:李白好像也想去。
这样的离别是极富诗意的,是充满希望和向往的。
真好,生活有各种斑斓!
小学生必背的75首中写离别的诗还有四首,每一种都不一样,摘录如下: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给画家们也提供了灵感,看下面这幅画,画中有故事,仔细看看,很有意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