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两首都是李白写友人离别的诗,被历代诗人、文人广为传颂和借鉴,至今,两首诗都被借用或借鉴佳句入歌传唱。
细细品味,却发现两首诗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先来读下两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先从意境上看,古代诗人写诗,总是寓情于景,借物咏情,通常不会很直白的写出自己思想感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下,这?路都是繁花似锦。李???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向往孟浩然,所以?边送别,?边?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穷的诗意随着江?荡漾。在??美景之中送别友?,真是别有?番滋味在?头,美景令?悦?,送别却令?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达到使?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赠汪伦》这首诗就很直白,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接点题。汪伦对我的情意呀,比桃花潭的水还深。这不是诗人通常的写诗方式。当然,你也可以说,李白不就这样,在《赠孟浩然》里直接写“吾爱孟夫子”。但是在这里却更像是朋友相聚,离别无论如何也该赠诗一首。李白也是有点小心机,一点也没有提他对汪伦的情意。
再看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直接叙事,浅显易懂。还直接把自己名字写入诗中,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情况,诗人直接把自己名字写在诗里面。还有一个小问题,李白在泾县县令汪伦处留住数日,为何李白要离开的时候汪伦才踏着歌声来相送。难道不该挽手相送吗?
当然《赠汪伦》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收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韵律极佳,画面感极强。特别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不仅是吟诵,而且还有大量的改编版本传唱。
这首诗还蕴含着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值得一读。
《随园诗话》: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是泾川的一位豪士,他听闻李白要途经泾川就休书请求见面,他又怕请不到李白,毕竟请他的人多了,你排第几。
汪伦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也喜欢美景,就在邀请函中写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听,这还能错过啊,欣然前往。
到了以后汪伦给他解释“距泾川十里之外有个深潭叫做桃花潭,那里有个酒店叫作“万家酒店,希望先生能让我尽地主之谊”李白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笑,汪伦的奇思妙想令他觉得有趣。盘桓数日以后,李白离开之前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诗,成就了一段佳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