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曲,萍水相逢尽是他乡客却因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诗词欣赏#

01崔颢之长干曲二首

这属于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中的前两首,是崔颢中进士之后在外游历20年在长江附近游历的作品:

长干曲·君家何处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长干曲·家临九江水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曲

01、

女子: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

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男子: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02、

■崔颢游历在外20年,只回到故乡开封一次。自然也有很强烈的思乡情绪。

■也许这是他在游历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但是却引起他的共鸣。

02

古代长江水路繁忙,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水路漫漫一来一去自然时间非常久,很多时候也只能在船上生活,思归思家之情绪自然非常强烈。01、上篇:长干曲·君家何处住

一个船上的女子,在船只互相交错之中,突然隔壁船上听到有和自己一样的口音,那种思乡之情,促使她也不顾男女之距离,停船并船急着上来搭讪。而且为了防止误解先自报家门,直接说出搭讪的来意。在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而女主角的年龄也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到这儿,也会有疑问,这女子到底是船家还是乘舟人,是少女还是年轻女子?这只能说都有可能。不论是哪种可能都不重要了,他乡听到乡音即使不会上前搭讪都难抑止前去打招呼的冲动吧?这种感觉作为长年在异住的我,我体会最为深,有时在路上碰到一个带自己一样乡音的人,都想直接上去搭讪,但是几乎每次都是放弃,怕被人误解。有时看到一个家乡的车牌都是非常的亲切,所以故乡情最难忘,乡音最亲切,我是最有发言权的。虽然远隔千古我也最能体悟女主角这种心情的。真实的生活记录的诗词其魅力,并不差于那些华丽的词藻的高大上诗词。君在古代一般指男性,但也可以指女性的,很多有功绩的女性都会封为某某君,在唐代称君并不是男性专用的。在这儿因为有了”妾“自然君就是指男性。妾是古代女子的谦称。

诗中还表达了女主角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02、下篇:长干曲·家临九江水

当女子因为听到乡音时停舟想问时,于是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感情。实际男子碰到同乡,何尝会不激动呢?说到不激动不喜悦是不可能的。虽然诗中没有说激动之语,但是乡音思乡在古代很多诗词中都是有验证的。白居易在浔阳送别时听到熟悉的琵琶声,都难抑其思长安之情。并主动上去同已经嫁为商人妇的琵琶女搭讪。古代的男子实际跟现代一样:很多时候也要为生计为理想四处奔波、走南闯北的。

浔阳送别图局部

有人写文章说:这个男子回答的有点生硬不解情趣,其立论观点就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个能说明生硬吗?提出这观点的作者可能是没有经过离乡背井的经历吧?或者这作者本身就是思想上认为女子搭讪男人,男子应该撩过去?根本就不清楚古代男人本来就是严肃、正襟危坐的教育,怎么可能像现代这样看到女子搭讪就开始直接撩??再说人家男人或者已经岁数不小了,或者人家男子已经有心上人了?所以有些人只会从红楼梦中看到银(YIN)啊!!解读诗词也不能无知无畏啊,要有点敬畏之心啊。我是这样认为的:男子也是喜出望外,而且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非要发生点故事吧?之后又表露要是从小认识就更好的遗憾了呢?这种情结也许只有我们这种异乡客才能体悟到吧?有时我们遇到一个老乡,相谈正欢,有时不禁会感叹:要是我们从小认识就好了。

这儿只是白描,也许人家聊了一会了。诗人不可能全部写出来,所以人家男子说“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何尝不是一种相谈正欢的遗憾呢?而男子也是同样的感触,也急忙报自己家门。虽然没有写其有多激动,但是却能看出后面的他自然也是非常喜悦的。也是唏嘘不已,也伴随着淡淡乡愁。“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在他乡生活的人遇到家乡人都会有这种感叹的。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用白描手法来是诗词常用手法,同样是非常高超的写作技法。白描手法虽然没有华丽壮怀激烈的场景,但是却是非常接地气,非常符合人之感情,这儿就用白描抒写了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03、乡愁最难解,乡思诗词何其多啊。

正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女主角在船上已经度过不少了佳节。王维还有类似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吧?

长江水路在唐代从涪陵到扬州都是可以直达的,这些船只来来往往至少要一年半载,在船全靠人力和帆、顺流而下的时代,大部分时间也只能在船上生活,即使是有同行之人,但是碰到一个乡音也会非常喜出望外的。

这首诗虽然是写得路途遇到的小事,当然古往今来这种事非常多,送别,他乡遇同乡自然非常多,但是为何这样的小事却打动了诗人?无非就是诗人同样也是思乡情结非常浓厚,自然就是印象深刻,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吧?

03

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长干:一般指南京地区,后来泛指同乡。这儿有横塘所以是指南京附近。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乐府诗集:汉代设乐府为中央音乐机构。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做乐府。北宋郭茂倩收集秦汉以来的包括当时汉代传世的乐府音乐及南北朝以后直到北宋的民间歌曲而成《乐府诗集》,和《诗经》一样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代很多诗词都是仿乐府的格律做诗。《乐府诗集》收录的有多种风格,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如《敕勒歌》北方游牧民族传到中原地区,另一种就是江南曲这种南方民歌风格的。

04、

有人斥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太没有节律不讲究文法,不应该收入语文课程。这个观点甚至成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念,但是在懂一点中国文学常识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笑话。

实际这是一种典型的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所致,简单说:本来这个就是民歌,而且是当时汉代乐府采集的民间歌曲。不是诗人们那种有严格要求的诗歌。也反证我们中国语文教育现在的强化阅读是势在必行的,要不然这种无知会越来越多。

崔颢简介: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04延伸阅读:为什么崔颢中进士没有授官职呢?

01、这牵扯到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进士除了名额一次只有30个左右,那些门阀还要瓜分掉至少三分之二。而且不是如后世那样就可以直接封官了,还需要等至少一年时间遴选来授予官职,但是都不会太高,比如孟郊只给了个县尉职位,升迁也相当难。简单说唐代还是门阀政治,还是优选照顾世家子弟,主要是科举制度漏洞特别大。所以很多中进士的人感觉到仕途无望,也要养家糊口就会跟随着一些可以开幕府资格的封疆大吏左右,以图能有好的前途,但也居无定所。高适和李商隐就有这样的例子。没有中举的杜甫和李白的也有这样的经历。崔颢资料不详,无法确定这20年是自由游历还是跟着某位大臣左右。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02、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和升迁制度就非常严谨,几乎无漏洞可钻。

虽然开始也不一定授为县令,也是基本是县尉,但是一般有一定的期限,只要有政绩基本都是会升为县令甚至更高职位,而且注重从基层干起,县令、通判历练后方可成为一州之长。比如曾巩就是中进士后从县尉一点点干到高位的。北宋为防世家和大臣弟子钻空子,对于中科举还要进行第二次考试。即使有才华的世家弟子中科举前面几名,皇帝也会劝其父亲让位于普通参加科举的士子,以防有人说“以权谋私”。所以北宋除了官府会给贫寒和偏远地区士子们参加科举给予包食宿外,还会有贫困助学和官办学校免食杂费之制度。所以北宋很多大臣出身都是贫寒,比如范仲淹和赵汴(biàn,此字本应该为扌提手部首,但是有时会显示不出来,所以用汴来代替)等等;很多著名文人只要中科举都能在官场得到升迁,比如晏殊、曾巩、苏轼等等。给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诗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