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七律写不过崔颢,于是另辟蹊径,也成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45.html

黄鹤楼,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和雄奇的景观,成为无数诗人吟咏的主题。

崔颢的《黄鹤楼》曾使诗仙李白甘拜下风,更被后人推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境,是空旷寂寥的。

昔人早已乘仙鹤去,仅仅留下这么一座孤零零的黄鹤楼,它形只影单,和茫茫楚地相依,与悠悠白云为伴,地阔天空,是何等的空空荡荡。

而把这一诗人登楼所见的空空荡荡的情景,放在千载的历史长河之中,置于万年空旷天宇之下,就更加渺茫,更加空寂,更加凄神寒骨,峭怆幽邃。

简直近乎冷酷地把读者的心灵,抛入空旷寂寥的宇宙洪荒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仙去楼空,江天寂寥的凄凉。

在这样一个空旷寂寥的背景下,尽管汉阳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也难给人秀美的享受。

尽管春和景明,阳光和煦,白云悠悠,春日融融,也难以使人流连忘返。

而当红日西坠,暮霭沉沉;长江汉水,烟波浩渺,刚才的一切又被无情地吞进无边渺茫之中。

黄鹤何去,乡关何处?又更无情地把读者推进不可知的混沌之中。

千百年来,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不胜枚举,但唯有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意到笔到之作”,连当年的诗仙李白也甘拜下风。

据说,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喝高之后,他习惯性地要来笔墨,准备在墙上挥洒几句,但抬头就看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题在上面。

李白反复吟诵里边,越读越有味道,越读心里越佩服,最后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

不过,李白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从黄鹤楼离开之后,他就在不远处的鹦鹉洲上写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这首诗的框架完全照搬崔颢的《黄鹤楼》,与其说是比拼,不如说是致敬。

不过,连我等闲人都能看出这首诗不如崔颢的,李白更是不在话下。

再后来,李白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于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触发灵感,写下了一首能和崔颢《黄鹤楼》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也是一首“致敬之作”,不难发现,两者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声律运用方面上,李白明显受到了崔颢的影响。

诗家说,一首诗里最忌出现出现重复的音节、字词,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但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大胆地运用了重复字词,不仅不别扭,反而读来朗朗上口,清新脱俗,韵味无穷。可谓艺高人胆大。

但即便李白这首诗可以和崔颢《黄鹤楼》平起平坐,但若论到有关黄鹤楼的七律第一,始终公认崔诗。

既然七律是写不过崔颢了,李白选择另辟蹊径。

他逮住机会跑到黄鹤楼,接着送别友人的机会写了一首七绝,在有关黄鹤楼的七绝中拔得头筹,这就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哼,你小子有黄鹤楼七律第一,我有黄鹤楼七绝第一,这下咱俩真是平起平坐了!”

当然了,这都是我的臆想,诗仙自然不会那么小气。

李白的这首诗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后两句,意境开阔,令人驰骋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

下游的长江,岸宽水阔,达海连天,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宏伟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浑然纳于一处。只此一点,已见李白天纵的才气。

再者,李白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愿离去,一腔的离愁别绪,呼之欲出。

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凭这一首七绝,李白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